顧華麗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對話,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要緊扣關鍵詞語,讓對話互動為課堂閱讀奏出主旋律;抓住關鍵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體會作者情感;留白處對話,挖掘文本內涵,釋放閱讀課堂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對話;互動;師生關系;核心元素
中圖分類號:G456;G62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1-0034-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教師為了對話而對話,無主題無目的的對話隨處可見。這樣的對話,既無充分的課堂預設,又無精彩的生成,更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如何通過多向對話讓語文課“流動”起來,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在對話中碰撞,促進潛能發揮,培養語文素養呢?本文對此進行研究。
一、緊扣關鍵詞語,讓對話互動為課堂閱讀奏出主旋律
俗話說得好,言為心聲。教師須引導學生發揮穩定的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復吟詠文本語言,以求得對文本深層意蘊的把握。以《船長》一文中的對話為例進行說明。師:出示對話,讓學生閱讀后思考“這段話寫法有什么特點”。生1:這是船長和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之間的對話。生2:單句成段。師:這是一段什么樣的對話?你能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嗎?生:簡短有力。師:聯系內容,說說你對這個詞語的理解。生1: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每次對話都很簡明,直奔話題重點。生2:這段話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兩次用到“!”號,可見語言的有力。教師引導:還從哪兒感受到語言有力?(學生陷入沉思)師用手指一行一行地指屏幕上的文字。生3:(恍然大悟)單句成段的表達形式,讓人感到語言有力;這段話沒有任何提示語,也讓人感到語言的簡短有力。師:從這簡短有力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生:情況非常危急。
從這個教學片斷中,欣喜地看到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觸摸到文本的脈搏,抓住關鍵詞語,把對話的觸角進一步向文本的深處延伸。學生潛心會文,用心體味、捕捉和追尋文本意蘊。通過朗讀,這種體會內化成了情感,這是一個學生與文本反復耦合的心理過程。
二、抓住關鍵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體會作者情感
眾所周知,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能夠體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傾向。這樣的句子叫關鍵句,這些句子是段落、篇章表達意義的焦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關鍵句,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比如,《秦兵馬俑》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句話既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師: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兵馬俑的?(少數人舉手)教師引導:瀏覽課文,你能從文中找出一句話概括嗎?(多數人舉手)學生齊讀。教師小結:這既是過渡句,又是全文的中心句。緊扣這句話,能理清課文的脈絡。誰能說說,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生很快理清了文章層次)接著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重點體會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然后設計問題:課文從哪些方面反映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學生了解內容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品味列數字說明法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當時作戰的畫面,感悟當時氣勢的宏偉、場面的壯觀,體會形象化描述的特點。最后引導學生思考:人們看到如此規模宏大的秦兵馬俑,會有什么感受?如此一來,自讀自悟出秦兵馬俑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的情感體驗。
三、留白處對話,挖掘文本內涵,釋放閱讀課堂活力
“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手法,在留白之處給了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這些空白點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關鍵,它有助于學生在“補白”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比如,《嫦娥奔月》一文的高潮部分——嫦娥與逢蒙周旋,語言非常簡潔:“于是,她便機智地與逢蒙周旋。”為了讓學生能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故事情節,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師:面對一心想把仙藥弄到手的逢蒙,嫦娥怎么可能承認自己有仙藥呢?她會怎樣與逢蒙周旋呢?PPT出示第一回合:嫦娥心想:( ),說:( )。提示:嫦娥堅決不承認自己有仙藥。逢蒙要嫦娥相信他知道仙藥的事,會怎么說?PPT出示第二回合:逢蒙說:( ),嫦娥說:( )。提示:可以適當加上人物的動作和神態。師:見嫦娥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拖延時間,逢蒙此時心情如何?接下來又會說些什么?第三回合:PPT出示:逢蒙說:( ),嫦娥說:( )。師:點出“……”,這就是周旋。
不同的文本融入情感都有作者獨具匠心的表達,或委婉含蓄,或平鋪直敘。后來的實踐證明,在留白處補充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逢蒙卑鄙無恥,嫦娥機智勇敢。再現那驚心動魄的周旋場面,突破了課文的教學難點。
四、結束語
文本承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教者必須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古女子因眉心一點鮮紅朱砂而曼妙生姿,顯得嫵媚多情;今語文課堂,因對話流動而活力四射,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張廣蘋.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6(31).
[2]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3]曹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