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丹
摘要: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巨大變革,引發審計模式由傳統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向著數據式基礎 審計模式發展。文章將通過對大數據時代背景的研究,對比傳統審計模式與大數據時代下審計模式的異同,構建以數據為基 礎的審計模式。
關鍵詞:大數據、審計模式
中圖分類號:F2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06-0342-01
1 大數據時代研究背景
“大數據”的概念在本世紀初開始流行,當 2012 年美國技術
信息團隊挖掘多來源、多途徑的大數據信息,規劃奧巴馬總統選舉 時,意味著大數據信息時代來臨。短短幾年時間,大數據技術迅猛 發展,涵蓋互聯網、零售業、電子商務、咨詢服務、客戶分析等方 方面。
2015 年 9 月 5 日,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 綱要中指出,大數據即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新動力、重新塑造國 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綱要的出臺, 對發展大數據技術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極大的支持。利用大數據技 術,滿足審計信息化工作要求,國家審計署已經成功開展“金審” 工程一、二期。
2 大數據時代涵義及特征
“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大到無法
利用現行主流軟件工具獲取、管理、分析和存儲,為了能提高決策、 洞察發現和流程優化,這種大數據需要新形式的處理方法。大數據 的意義并非僅僅指海量數據,更包括了海量數據內部隱藏得巨大信 息價值。
大數據與傳統信息數據相比較,有以下特征:第一、海量的數 據規模,從 TB 級別躍升到 PB 級別乃至 ZB 級,非結構化數據的超 大規模和增長比結構化數據增長快 10-50 倍;第二、多樣的數據存 儲類型,網頁、圖片、視頻、視頻、網絡日志等多種形式;第三、 數據的快速生成與流轉,新的數據不間斷生成與流轉,滿足信息使 用者可實時查詢數據的要求;第四、巨大的數據價值,海量的存儲 數據下,人們不再單單尋求數據間因果關系,而是發掘數據內隱藏 的潛在價值。
3 大數據時代下審計模式的變革
3.1 大數據時代審計與傳統審計的比較
3.1.1 審計證據
審計證據包括構成財務報表基礎的會計記錄所含有的信息 和其他信息。會計記錄主要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總分類賬和 明細分類賬等,這些信息主要以紙質形式存在。審計人員在執行審 計任務時需要翻閱相關的會計記錄,記錄形式單一。而在大數據時 代下,紙質證據大量減少,復雜的電子與其他介質的審計證據增加。 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任務時,紙質的會計證據成為輔助,依托云數 據庫,審計人員在未進入被審計單位的情況下,可以了解其內外部 環境、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多種形式的存儲數據,也可以使審計證 據之間得到相互印證,從而提高審計質量與審計效率。
3.1.2 審計程序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根據需要單獨或綜合的運用檢查、觀
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及分析程序等審計程序,以 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在大數據時代,除傳統的審計程序外, 更加強調數據的采集、挖掘、分析和計算技術,云計算、可視化技 術、模式識別技術、圖文轉換技術等一大批智能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和發展。
3.1.3 審計方法
在風險為基礎的審計模式下,為在合理的時間內,以合理的成
本完成審計工作,審計抽樣應用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當從抽 樣總體中選取的樣本具有代表性時,審計人員才能根據樣本項目的 測試結果推斷出有關總體的結論,這樣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數 據時代下,更強調數據的完整性及混雜性,不再依賴抽樣分析,而 是將“樣本=總體”變為可能,從而減少或消除審計抽樣產生的風險。
3.1.4 審計時間和地點
傳統的審計受時間和地點限制較多,需要進駐被審計單位,審 計時間多集中于年末,屬于是事后審計。大數據時代的審計,依托 云審計平臺,通過非接觸式審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實施風 險評估程序,拋開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大大增強了審計的及時性, 使實時審計變成可能,降低審計風險。
3.1.5 審計人員
傳統審計下,審計人員應有包括誠信、獨立性、客觀和公正等
在內的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的勝任能力和應用的關注。在大數據 時代,海量的數據經過采集、篩選、分析、計算等技術處理后,以 概率比率等分析形式呈現,從而減少了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增強 審計的客觀性。因此就要求審計人員在具被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 的勝任能力和應用的關注的同時,更應掌握一定的數據采集、篩選、 分析等信息技術的能力。
3.2 大數據時代下的審計模式
大數據時代下,網絡的全覆蓋,數據庫資源的擴容,電子商務
的普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審計模式在經歷了賬項基礎審計 模式、制度基礎審計模式和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等階段后,向著數據 式基礎審計模式發展。
大數據審計的特點就是用“數據”說話,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 析后,發現審計問題,針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取證。結合大數 據審計工作模式的特點,可以將審計過程劃分為審計前數據準備階 段、現場審計階段、審計評估階段。
3.2.1 審計前數據準備階段
審計開始前,被審計單位需要向審計單位提供本單位的財務
及業務等的電子數據。在收集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的同時,依托 互聯網技術,審計人員可以同步收集跨行業、跨企業的電子數據信 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被審計單位所有數據的進行總體審 計,整理出有疑點的審計問題,為制定科學的審計計劃奠定基礎, 從而提升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
3.2.2 現場審計階段
現場審計階段主要對前一階段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的審計疑點進
行延伸核實,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信息技術 的快速發展,使得審計向持續、動態、實時的方向發展,持續審計 變為可能。在與被審計單位溝通后,審計人員對審計證據材料、審 計報告進行復核,出具最終的審計意見,完成審計報告。
3.2.3 審計后評估階段
審計后評估階段是對整個審計過程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進行評估,
總結經驗、方法,提升審計水平。對被審計單位而言可以利用在審 計過程中采集、挖掘、分析和處理的大量的資料和數據,改進經營 管理,促進審計成果的綜合應用。
大數據時代是一個全新的視野,它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的變革, 更重要的是,它將進行一場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的大變革。大數 據環境下,傳統的審計模式正在向著數據式基礎審計模式發生轉變。
審計人員應轉換思維,充分認識大數據環境對審計模式帶來的影響, 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快速提升審計能力,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 效率。
參考文獻
[1]秦榮生 . 大數據、云計算對審計的影響研究 . 審計研
究 .2014(11)
[2]顧洪菲 1 大數據環境下審計數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