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勇 倪宗杰
摘要:隨著“互聯網+”在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學校在“新型學徒制”實踐過程中更需要結合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逐步提高學徒質量和水平,推動“新型學徒制”的實踐發展。本文從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學習評價認定三個方面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新型學徒制”的發展變革,為“新型學徒制”的發展提供可借鑒內容。
關鍵詞:互聯網+ 新型學徒制 資源平臺 考核評價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滲透,企業生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在“新型學徒制”的教學過程中也體會到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化,這需要學校在“互聯網+”背景下對“新型學徒制”教學形式做出適時調整,以符合企業需求。
一、“互聯網+”背景下“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的變革
現階段“新型學徒制”的推行主要依靠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強調工學一體、市場為主的學徒培養模式。傳統模式下學生技能的獲取主要來自教師和師傅的傳授,學習時間和課程規定相對明確。隨著互聯網的滲透,技能分享和信息傳播使技能獲取變得容易,教師作用被削弱,也使學校在“新型學徒制”中的育人功能弱化。學生甚至不需要認真聽課,沒掌握的技能操作通過網絡很容易得到解答,教師的技能權威不在,互動變得困難,影響了學生技能素養的形成。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互聯網+”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學習模式由“課內學習+課外消化”轉為“課外吸收+課內消化”。
這需要學校在“新型學徒制”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組織形式,使課堂不再是簡單的技能傳授,要探索新教學模式,建立全方位網絡資源教學和技能的平臺。首先學生在校期間,老師引導交流實踐“翻轉課堂”教學,將教學內容以及相關技能問題上傳至資源平臺,課外學生使用實訓室等資源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其次,通過“互聯網+”,學校教育可以突破課堂的時空限制,創造移動學習和管理機會,使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依然能夠通過網絡得到學校的學習和管理,也使學生的“雙重身份”得到尊重和保護。最后,互聯網使學校管理延伸到學生實習階段。隨著資源教學和技能平臺的搭建,學校與企業都能及時了解學生實習狀況,了解企業師傅下達工作任務情況以及學生表現和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能監督企業師傅在“師徒帶”過程中的工作情況,采集對比相關數據,規范完善師傅技能傳授過程。
二、“互聯網+”背景下“新型學徒制”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傳統技能學習方式中,互聯網的定位是工具,是技能學習的輔助教學。而“互聯網+”下的“新型學徒制”學習方式是利用理念、模式的創新,從根本上顛覆傳統技能學習方式,形成優化、有效、適應時代發展的學習方式。
豐富的網絡資源為技能學習方式轉變提供了資源保障。互聯網雖然擁有海量的資源庫,但學校還需根據職業分類,建立符合職業特點,適合微信、微博、微課堂等碎片化學習方式的資源平臺,方便學生學習,使學生的技能學習更加便利。同時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使學生和老師甚至企業師傅通過數字媒體提問、及時探討交流,滿足學生個性學習需求。
“互聯網+”使技能學習方式多樣化、個性化,技能學習形式也更自由便捷。學校通過資源平臺引導學生利用手機等智能設備上網淘課,選擇適合學生自己的技能學習形式,并結合“翻轉課堂”拓展學習訓練,形成良性有效的技能學習模式。
三、“互聯網+”背景下“新型學徒制”學習評價、成果認定的變革
學校傳統評價方式主要是總結性評價,根據在崗實習時間給出實習結果評價。而“互聯網+”下的“新型學徒制”評價方式,是對學生日常實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變化做出實時評價,隨時了解學生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和學習評價認定模式,將學生實習質量考核和師傅帶徒弟的質量評價納入學生學業評價標準。學生一入校就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接受學校與企業雙重管理考核。學校、企業可根據學生學習(實習)情況隨時調整學習(實習)計劃,并根據企業用人標準,針對不同課程建立不同評價標準,采用自我評價、學生評價、企業評價和社會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以能力為核心、企業共同參與的評價模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另外,引入第三方評價考核制度。所有學徒必須參加由行業企業、家長組成的第三方考核,按照學習計劃、崗位技能操作要求,采取統一的評價考核標準與方法,并公開考核結果,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