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丁丁是一個“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他留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近幾個月來,奶奶發現丁丁時常會有清痰的動作,或者發出“啊”的聲音。特別是緊張時,手腳也跟著抖動起來,有時候還伴有頭疼等不適癥狀,而在心情比較放松時,他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此外,奶奶還從老師那里了解到,丁丁上課時老愛開小差,總是喜歡在一邊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奶奶帶丁丁去醫院做了各項檢查,沒有發現異常,后來經過醫生的診斷,才知道丁丁患有抽動障礙癥。
抽動障礙源于
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抽動障礙通常從面部開始,逐漸發展到頭、頸、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軀干及上下肢。抽動可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抽動,如眨眼、聳鼻、撅嘴、做鬼臉、點頭、聳肩等,也可表現為發聲抽動,如吸鼻、清嗓子、咳嗽、尖叫、犬吠聲、穢語等。抽動的頻率和強度在病程中可呈現出波動性的特征,新的抽動癥狀可以代替舊的抽動癥狀,或在原有的抽動癥狀基礎上又出現新的抽動癥狀。
這些抽動癥狀可因緊張、焦慮、生氣、驚嚇、興奮、疲勞、伴發感染,或者玩電腦、看電視時間過長而加重,也可因患兒專心于其他事情,或在放松、情緒穩定的情況下而減輕甚至消失。許多抽動障礙患兒在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前,也會有身體的局部不適感,如壓迫感、癢感、痛感、熱感、冷感等。
抽動癥要治療嗎
兒童抽動障礙雖然對人體沒有明顯的臟器損害,但也會對患兒日后的學習、生活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患兒會經常不自主地抽動和發聲,導致注意力分散,日久則影響記憶力,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另外,如果孩子經常因不自主抽動而被同學歧視或嘲笑,被家長和老師責備,則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影響孩子日后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
但又由于抽動障礙患兒表現出來的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常被誤以為是其他小毛病,導致兒童抽動障礙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
所以,家長在日常的養育過程中,要注意多觀察,一旦懷疑孩子有抽動障礙,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請專業的醫生進行診治。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這種抽動癥狀,家長不要過多地責備孩子,因為越責備,他就越感到緊張,不自主地抽動也就越頻繁。家長要多跟老師接觸,向老師說明孩子的情況,讓老師能在學習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同學能多點理解和幫助。鼓勵孩子多融入集體,避免過分保護或回避社會交往,多跟同齡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并教他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同時還要注意避免過長時間玩游戲或看電視。
(摘自《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