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 廖曉莉
摘要: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已經成為高校對中層領導干部監督管理的必要程序之一,文章從審計實務視角,介紹高校開展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實踐做法,在對高校開展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總結經驗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創新性建議。
關鍵詞:高校 經濟責任審計 監督
目前我國高校經濟總量巨大,高校財務風險日益增大,近年來被查處的問題干部也越來越多,因此高校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普遍已被列入干部考察的必要程序。高校中層領導干部主要為行政、教輔、科研及二級學院的負責人,對管理的部門或項目有一定的審批權。在一些規模比較大、內審機構比較健全的高校,中層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基本形成制度化,成為中層干部管理監督的必要程序。但是總體而言,各高校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進展和水平參差不齊,本文通過開展審計實務的介紹和總結對高校內審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一、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實踐
(一)重視審計方案制定。Z高校自2001年開始開展對中層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在審計實踐中逐漸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2005年制定《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辦法》(試行),2012年根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中辦發[2010]32號)的要求,修訂了《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辦法》,辦法明確規定所有中層領導干部屆滿或換崗都要納入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如2014年10月Z高校中層領導干部任期屆滿換屆,根據學校黨委的要求,分管審計工作的校領導組織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成員和審計處人員,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進行改進和創新。首先,按照《實施細則》的要求制定詳細可行的審計方案,做到摸清家底、揭示問題、推動規范管理、防范風險。其次,制定滾動式的審計計劃,堅持對重點部門和關鍵崗位的領導干部任期內至少審計一次的基本制度,將任中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離任和現任干部分批列入審計計劃。最后,審計方案經由學校黨委會審定,作為重要的審計實施依據。
(二)審慎確定審計內容。審計內容根據《實施細則》的有關要求確定,但是針對不同單位(部門)的特點,在審計實施時有所側重,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摸清家底,有些中層干部管理的部門涉及幾十個項目、幾百萬資金及固定資產,但平時忙于業務,對其分管的資金和財產情況并不十分了解,理財意識和風險意識淡薄,其分管校領導也只是對其中的某一部分情況有所了解,通過審計對部門財務資產數據進行匯總和披露,使部門負責人、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了解中層干部所管部門經濟活動的財務收支結余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二是了解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包括是否能夠執行民主集中制、重要經濟事項的決策流程是否公開透明等。三是遵守財經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情況、部門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執行情況。
(三)嚴密組織審計實施。
1.嚴格按工作流程組織實施審計。組織部下達審計委托書;審計處成立審計組,并根據委托書制定工作方案;召開審計動員會;發出審計通知書;發布審計前公示;被審計干部提交述職報告和承諾書,所在單位提交有關材料;組織開展審計業務;撰寫審計報告,提交學校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審議通過,報送組織部;組織部將審計報告報送黨委常委會審定,審計結果采取適當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公布。
2.堅持重要性原則和分級復核制度。審計組開展審計之前,首先了解被審計部門的業務特點,結合既有審計成果和平時了解的情況,分析、討論有可能發生問題的風險點。在審計過程中,調取財務和資產等相關數據、單位(部門)經辦簽訂的合同或協議、單位(部門)管理制度等資料,對管理及決策情況進行重點關注。審計組按分工查閱資料,為保證揭示問題的準確性,經常互通情況、集體討論、交叉核實資料。對于審計報告,實行審計組、審計處、聯席會議三級復核制度,最后提交黨委會審定。
3.利用共性問題,推動規范管理。為了推動規范管理,在審計過程中,審計組不局限于被審計單位(部門),而是將問題延伸到全校范圍查找,揭示潛在風險。除了在審計報告中向該單位(部門)和負責人指出問題所在,還根據發現問題的普遍性、嚴重性情況向黨委會匯報,讓學校領導及時了解相關情況,以便研究對策妥善處理,取得良好審計效果。如:審計發現有單位在對外簽訂合同或協議時,未嚴格按照學校對外簽約授權的要求履行會簽授權程序,而由單位領導甚至項目負責人直接簽署并加蓋部門公章,根據這一線索,審計組擴大摸查范圍,發現有多個部門存在該現象,揭示某些單位(部門)負責人的風險意識淡薄,學校管理監督不到位,存在潛在風險。同時,審計還發現,造成該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流程不夠簡化、耗時長、效率低、基層意見大等原因。經向學校領導反饋后,及時采取了補救措施,并且在全校中層領導干部會上進行了通報。
二、審計實踐經驗和體會
(一)學校領導重視是實施經濟責任審計的必要條件。審計實踐表明,經濟責任審計從審計方案制定到審計報告公布,均經學校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反復研究,并經學校黨委會審定,處處彰顯經濟責任審計在干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審計準備充分是完成任務的前提。審計之初,根據法律法規和學校現狀科學制定方案和工作流程,做好人員分工;每個項目開始之前,開展審前調查,并結合以往的資料,全面分析情況,確定審計方向和重點;在項目進行中,組織情況交流和研討,保證全面客觀地反映審計情況。
(三)規范審計流程對于增強嚴肅性和權威性至關重要。審計流程規范化對于提升審計效率和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審計人員必須給予足夠重視。認真遵循各項流程,保證各項手續完備,資料收集、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等環節嚴格按程序執行,使得證據充分適當、問題定性準確。審計承諾書與公示凸顯了審計的嚴肅性和威攝力,使被審計對象從思想上重視并在行動上配合與支持,甚至主動找審計組說明情況,要求審計組指導整改落實,實現“以審促管”。
(四)良好溝通是審計順利開展的保證。在審計過程中,及時、有效的溝通能夠保證信息的快捷傳遞和交流充分。首先,做好與學校領導的溝通,取得學校領導的支持,如召開動員會等,形成領導重視、被審計單位和個人理解并支持的氛圍。其次,審計人員以恰當的方式與被審計對象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誠懇地建言獻策,力求推動規范管理,使其充分了解審計的要求和目的,主動配合審計工作。
(五)以強化權力監督和推動管理規范為宗旨。通過對單位(部門)經濟業務決策及內控制度的審計,促使領導干部增強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觀念。審計組從審計中層領導干部所在單位財務資產入手,在遇到問題時,分析可能產生問題的環節,不僅從被審計單位(部門)查找原因,還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客觀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意見和建議,推動有關制度和流程的完善。
(六)重視落實整改。對于審計發現的問題,做到審中邊審邊改,審后跟蹤落實,可以利用整改落實會議要求被審計單位(部門)限期提出整改方案,做出整改承諾,對于需要多部門協調的問題,提出協調意見和建議,落實牽頭單位(部門)。
三、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內部審計存在諸多局限性。
1.高校領導往往只關心財務合規性和審計結果,對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流程的不規范以及潛在的風險不夠重視,內審部門想要推動從源頭解決問題或防范風險,由于內審部門缺乏約束手段,因此必須說服有關領導層,取得領導層的重視和支持才能落實,否則審計結束,只要被審計對象不出大事,問題被丟在一邊,風險依舊存在。
2.內審部門與被審計單位同級別設置,內審人員日常與被審計人員有較多的工作交往,而其工作職責又是去揭露錯誤或不足之處,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人情成分,可能有意或無意回避甚至隱瞞一些情況,存在職業道德風險。
3.內審人員平時參與單位的決策和監督,可能會不自覺地從保護部門或本單位領導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從客觀、公正的角度揭示問題。
4.隨著高校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的深入開展,內審人員面對的審計事項所涉及的經濟、法律等信息在不斷更新,業務范圍和職能也在逐漸拓寬,但內審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水平還有待提升,審計手段和方法也比較落后。
(二)內部審計要注意防范審計風險。內部審計風險具有廣泛性和隱蔽性,內審人員應該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從而有效降低審計風險。首先應提高內審機構的獨立性;第二應對審計項目進行審前調查,做好審計方案,對所審計項目進行風險分析;第三,運用信息化手段對現有資料進行全面了解,提出審計重點和方法;第四規范審計流程和工作底稿,對審計行為保存完整記錄;第五堅持審計承諾和公示制度,明確界定審計過程中被審計人員和單位的法律責任,提升內部審計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三)堅持任中與離任審計相結合的滾動審計。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表明,除非遇到重大違法行為,學校領導和被審計干部往往更關心個人是否存在責任,而忽略對不規范問題的整改,因此審計發現有些問題往往“屢審屢犯”,未得到切實整改,特別是離任審計中,往往發現“后任不理前任事”。2014年7月公布并實施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將“任中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對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消除了“離任必審”給經濟責任審計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滿足干部管理監督對經濟責任審計提出的新要求。高校領導、組織部門、審計部門應該在認識上把干部監督管理與經濟責任審計緊密結合起來,將經濟責任審計納入中層干部管理計劃和審計部門的年度工作計劃,增加任中審計的比重,充分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避免“走過場” 和“秋后算賬”。X
參考文獻:
[1]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中國內部審計規范[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2]丁有根,章坤,宋桂娥,吳怡興.高校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商業會計,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