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钚
(廈門市金安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0)
論構建“適度”語文課堂之法
李 钚
(廈門市金安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0)
教學“進”“退”本質上是理念問題,同時也是實踐問題。進退須有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構建實踐型課堂,引導孩子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和觀點,在與同伴交流碰撞中,做到順勢而導、由情勃發。面對進與退的選擇,決定教師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進退;實踐;語文課堂
1.現象中理思維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步入深水區,教師更多的是使出渾身解數,創新求異用教材,學生合作建立展示多。筆者多次觀看眾多名師課堂,他們的課堂大多是樸實中見智慧,沉穩中見理智,教師地位更多地讓位于孩子,讀、議、疑、演,環節簡單,實效明顯。如何處理好教學“進”與“退”關系,好比是人將要出拳,必先把手臂縮回,出拳時力道才均勻,方向才不偏不移。古人有言:欲擒故縱、取之有道,方能取勝。“進”與“退”一字之差,在于一念之間,教學亦如此,本質上是理念問題,同時也是實踐問題。
2.素養中求發展
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是新課程理念最為深刻的一面。把課堂還給學生,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生態課堂,這是課改的本質要求。認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是我們一直根深蒂固的觀點,需要落實到實踐中。實踐中若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環節針對學生,留有余地,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謀劃教學亮點,凸顯教師教育智慧,既實現教學目標,又得到學生的認可,課堂氣氛肯定輕松有余而知識能力潛移默化,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真正目的。
1.進退中須有度
在該退時前進,會目標游離,孤軍奮戰;在該進時退縮,會貽誤戰機,潰不成軍。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度”呢?學生認識在同一層次上要進,這是避免浪費時間適時進入。學生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時要進,這時進入點撥以提高效率;學生爭議剛開始時要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學生討論興致高漲時要退,使之產生智慧火花。
2.備課中顧及學生
有經驗的教師從不滿足、陶醉于個人的表演,而是教學備課時,始終考慮學生會如何思考、如何回答,該給學生多少時間,促進教學方式轉變,在培養孩子能力上求變通。一環扣一環地誘導、引導、輔導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聽一聽、議一議……根據課堂需要和學生水平,不斷變換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用活動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3.思考中巧引導
構建實踐型課堂,引導孩子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和觀點,在與同伴交流碰撞中,教給學生知識。正如葉圣陶所說:“待他們自己嘗試后,引導他們共同討論,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和綜合,幫他們分析或綜合。”更為深刻的是學生的理解和感受,訓練的是他們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在幫助學生掌握方法路徑的同時,避免機械操練。語言實踐活動得到豐富,舉一反三、實效明顯。舉個例子來說,一名特級教師在執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巨人的花園》第二課時時,教師在課堂中采用了語言積累、內容探究、續編故事、主旨升華四大環節,條理清晰,內容簡單,層次清楚,都力求在學生經過充分討論后順勢而導,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方向、學有所成、學有追求”。如其拋出的問題:“積累人們在花園里盡情玩耍的語句和巨人態度惡劣的表現,讀讀句子、找找特點,有什么好辦法理解?”在討論的基礎上給學生分析、積累,課堂效果非常理想。再如另一環節:“美麗的春天花園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請您將這一故事續編下去。可以適當用上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用上課文中好的詞語和描寫人物的方法,以及態度改變的寫作手段,還加入了非凡動人的情節內容,試想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讓孩子產生興趣。
1.打造優質課堂
首要之處應該是著力提高孩子語文閱讀素養,提高語文閱讀素養則需要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作支撐,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充分概括分析,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學會表達運用。根據閱讀量表精熟度水平概述,如果學生能對文本進行細致的分析,不僅要求詳細了解明確的信息,深刻理解隱含的信息,還要能夠在綜合的水平上反思和評價所閱讀的文本。因為高級水平的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并且對與其相反的概念做出反應,來批判性地評價這類文本并建立假設。這一水平的學生可以看作是未來潛在的世界級知識工人,一個國家達到這一水平的學生比例,關系到這個城市乃至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2.方式轉變中創新
思考期間,筆者不管是在對公開課《新型玻璃》也好,還是在教研組《鯨》研討課上也好。始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讀促悟,教給作批注讀書方法,培養孩子主動概括分析的能力,嘗試測試孩子的閱讀精熟度水平。如《鯨》一課教學中,第一板塊以聽寫三個帶“月”字旁、一個過濾的“濾”字入手,教孩子知道怎樣寫好偏旁和會寫“肺”字,再快速寫出一個特別大的“鯨”字,順勢導入教學第一自然段。第二板塊則牽引孩子自主分析其中第一自然段寫大的內容,學生在電子白板上作出批注,知道作者是運用哪些說明方法諸如“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假設”等,教師再結合實際教孩子歸納理解這些方法的好處。第三板塊則是由扶到放,讓孩子學會以歸納小標題的形式自主學習2—7自然段,教給學生圈點、畫、寫的辦法,學會區別哪些段落是敘述“生活習性”的,哪些觀點可以證明“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的;哪些段落句子具有中心句的特點,還有對在課文中出現的“總是”“必須”“也”這些詞語具有表達精準、科學性的作用理解。第四板塊是認識現實生活中的鯨,包括嘗試改換人稱“鯨的自述”,如認識鯨獨特的“蒙娜麗莎”般的美麗面容,運動中的田亮,“水中芭蕾”等系列詩情畫意般的鯨形象,升化學生熱愛、保護動物的強烈情感,學生興趣盎然,回味無窮。再如《新型玻璃》一文教學時,筆者讓孩子自主設計表格,并且請其他孩子現場改進表格設計項目內容練習,對各種玻璃如何在“新”字上突出特點和作用,有了明確的認識,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再讓孩子進行新的玻璃設計,學生躍躍欲試,激情高漲,達到了思維與情感交織的作用。
1.抓師生前期準備
構建適度的課堂,教師和學生前期準備非常重要。深入研讀課文,挖掘教學價值,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好具有高效討論價值的問題,以及適合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出發點,教師應該是引導者。學生必須做好的前期準備也是尤為關鍵。熟讀文本這是第一。教師要舍得讓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讀書,不理解的詞句、不會的做法讓其查找資料、查閱工具書。二是熟悉文本內容。學生在朗讀中了解主要內容,為課中討論打下基礎。三是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真正融入文本,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進而將學生的問題分類整理,精選出學生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焦點內容。
2.抓順勢而導
討論實踐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做到順勢而導,由情勃發。葉圣陶先生無論教學哪一門功課,絕不是專門做講解工作。國文知識讓孩子試讀試講,求教文章的含義,揣摩文章的理念。這對我們的“進”與“退”的理念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構建“進”與“退”交相輝映的課堂,促進教學轉型,能積極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實踐之中,更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造就有社會經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公民。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給自己一個非常明確的定位,然后根據自己的定位,做到進退有道。教學應該是一個偏正詞組,教師要面對進與退的選擇,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責任編輯 晴 天
李 钚(1974—),男,江西寧都人,廈門市金安小學,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