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得別人的呼吸聲?你的“恐聲癥”是有神經基礎的
聽到家人正常吃飯的聲音,恨不得大打出手?同事輕聲敲擊鍵盤,你卻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室友愛抖腿,讓你感覺百爪撓心?如果有這些癥狀并感覺深受折磨,那么,你可能是傳說中的“恐聲癥”(misophonia)患者。
雖然這種對日常聲音的過度敏感給不少人帶來了切實的痛苦,但恐聲癥本身到底算不算一種疾病,目前在臨床上還沒有明確的結論。好消息是,這個目前還沒有正式“名分”的異常癥狀,最近也終于獲得了神經科學家們的垂青:一篇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志的論文找到了與恐聲癥表現相關的腦區,也許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這種惱人的狀況。
在這項研究當中,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研團隊共招募了20名自認受恐聲癥困擾的“患者”和22名正常被試者,一邊讓他們聽幾組不同的聲音,一邊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為了考察被試者們在聽到聲音時的生理反應,研究者在采集fMRI數據的同時還進行了皮膚電信號和心率的測量。
研究中共使用了三組聲音刺激。其一是“觸發聲音”,就是會引發恐聲癥患者強烈反應的日常聲響,比如正常的咀嚼聲和呼吸聲;其二是所有人聽了都會感到不快的聲音,如嬰兒的哭聲和人的尖叫聲;其三是作為對照的中性聲音,如雨聲。在聽完聲音之后,被試者們需要對聲音的惱人程度進行一系列評分。
結果發現,與正常被試者相比,恐聲癥患者在聽到觸發聲音時,大腦中的“前腦島皮層”(anterior insular cortex)的活動變強了,同時伴隨著皮膚電信號的增強和心率的升高,而其他兩類聲音則不會導致這樣的差別。前腦島皮層的活動強度與恐聲癥患者對觸發聲音的評分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患者越是感覺某一個聲音刺激能夠引發恐聲癥反應,前腦島皮層就越是活躍。根據統計模型的分析,前腦島皮層活動的增強,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恐聲癥患者聽到觸發聲音后出現的生理反應。
這個特殊的皮層區域到底有什么功能呢?過去的研究表明,前腦島皮層與人的主觀情緒體驗有關,而且會引導我們去探測并注意周圍環境中那些更有意義的刺激。這里的“有意義”,指的是那些與行為有關,或是對個人來說存在特定含義的刺激。也就是說,恐聲癥患者對聲音的評定與正常人不同,一些被正常人大腦判定為不值得額外注意的聲音,在他們那兒卻被賦予了不必要的意義,從而引發了一系列過度反應。
不僅如此,在恐聲癥患者的大腦當中,前腦島皮層和另外兩個腦區—腹內側前額葉和后內側皮層—之間的功能連接也變強了,而這兩個腦區的激活往往與個體內部的認知活動有關,例如記憶的提取和視覺想象。因此,這種功能連接的增強,很可能導致恐聲癥患者在聽到觸發聲音時自動回想與之相關的記憶及場景,讓這些聲音充滿情緒色彩,而這又會進一步影響前腦島皮層的活動,扭曲患者大腦對聲音意義的判斷。
不過,到底是因為患者對聲音刺激的意義評定出了問題,導致了恐聲癥的發作,還是因為恐聲癥的存在,才使得原本普通的聲音搖身一變成為了“觸發聲音”?基于現有的結果,研究者還無法得出明確的答案。要想探明這當中的因果關系,還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
在過去,由于缺乏對恐聲癥的認識,許多患者會因害怕遭受別人的白眼而拒絕向醫生尋求幫助;與此同時,絕大多數臨床醫生甚至不知道恐聲癥的存在。結合問卷評分、生理指標檢查和fMRI多種手段,此次的研究可以說對地位模糊的恐聲癥做了一番大起底,也為尋找恐聲癥診斷標準及治療指明了方向。對于眾多備受困擾的患者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