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睿
(山東省德州市信息工程學校,山東 德州 253000)
摘要:《印度舞蹈通論》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老師在印度游學期間所聞所見的舞蹈理論著作。這本書填補了中國在印度舞蹈研究方面的理論空白,為我們舞蹈人學習、了解、完善舞蹈史學知識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義。通過研讀《印度舞蹈通論》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舞蹈眼界,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中國舞蹈現狀的反思,這樣的反思對我們今后的學習、工作都起到了指引、激勵、推動的作用。
關鍵詞:舞蹈;印度;歷史;發展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94-01
說到印度舞,原先腦海里的印象就是燈籠褲、短上衣,各種手鈴、腳鈴。而讀完《印度舞通論》這本書,覺得自己對印度舞的了解還是很片面單一的,腦海里對印度舞蹈,甚至印度這個國家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觀。
要了解真正的印度舞就要去了解這個國家。這本書,很像小時候看的神話故事書,它不僅僅讓我們了解了真正的印度舞蹈,還很輕松的就讓我走進印度這個國家。看其他“舞史”、“舞論”,經常會感到無聊和乏味,也許因為和自身的舞蹈體驗相去甚遠。而《印度舞蹈通論》,我是一氣呵成、饒有興趣的把它看完,除了順暢鮮明的歷史框架,江東老師以一名專業舞者的身份,用富有情感和激情滿懷的語言風格生動詳實且主客觀相結合的談論印度舞蹈,讓我們感同身受且很有啟發。
我發現印度這個國家最為之稱贊的,甚至是很多歐洲發達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一點就是:這樣一個有宗教信仰的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保護。在印度,舞蹈是一項影響極為廣泛的社會文化活動,舞蹈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們有古典舞、民族舞,保存的非常完整。印度的“國際民間舞藝術節”至今仍是生機勃勃,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國的舞蹈愛好者前來觀摩學習。
印度舞蹈的流傳與演變,與印度本國的宗教發展密不可分。不論是全國性質的宗教還是地方性質的宗教,不論是平頭百姓還是一國霸主,都本國傳統舞蹈青睞有加。他們不僅認為舞蹈是禮佛必要,更認為是民之所向,以至于后來印度舞蹈的宗教性和自娛性聯系的極為密切。人們不會認為舞蹈是程式化刻意化的行為,反而認為不會跳舞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就如楊麗萍所說的:在我們云南不跳舞的人都羞于見人。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類似印度這般的舞蹈文化盛世,那就是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樂舞高度發達,這離不開統治階級的支持和喜愛。進去夏商周,樂舞娛人的特性越來越突出,加之政治的需要,舞蹈成為一國統治階級的附庸,從來不會以獨立自由的身份呈現,因而舞人的社會地位一直很低。而在唐朝包容多元的治國政策之下,各國各地域的文化交流速度加快,而原本固有的思想觀念也漸漸攻破瓦解。當時不僅民間舞蹈活躍,社會各個階層都在舞蹈,無論目的如何,在大家觀念中舞蹈不再是個卑微的事情,從而舞蹈在這時大放光彩。與印度不同的是,印度不論政權如何的更替,它宗教的主力地位永遠不會動搖,只有在外國殖民入侵之時傳統的發展會有所停滯。由于宗教習俗的根深蒂固,在舞蹈文化產生危機之時,民眾總會不約而同的自發起復興運動,以最大限度保護印度的傳統舞蹈。
印度民眾認為歌舞是人之天性,同樣認為宗教世界的造物主們同樣需要歌舞的供養。再加之歡快跳躍的歌舞形式,受到全民的喜愛。統治者也認為歌舞利于國家的團結和穩定。這樣的思想與我國周代的“樂舞養性”“樂舞育人”[1]的思想不謀而合。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的社會作用也慢慢凸現出來。今年在北京就有50所中小學開展了“舞蹈進課堂”的活動。[2]舞蹈參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比重也在慢慢增加。
印度舞蹈的體系是十分完整與精密的。印度舞蹈內容豐富且分布廣泛,但主流舞蹈分為以下九種:婆羅多、卡塔克、奧迪西、卡塔卡利、曼尼普利、庫契普迪、莫西尼阿特姆、喬和印度的民間舞蹈。每一種舞蹈都有固定的流傳區域、技藝傳承人和舞蹈特性。[3]印度舞蹈的傳承也是有著極其嚴苛的程序。印度舞者需要從小跟隨師傅練習舞蹈,而且一生只能拜一人為師。每天習舞六個小時以上。對于印度舞者來說,起舞五、六個小時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這些都是與國內的舞蹈現狀極不相同的。
通過閱讀《印度舞蹈通論》,不僅了解了印度舞蹈的發源于發展,同時,給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異國風情的樂舞長卷。為我們之后的舞蹈學習與研究打開了一條思路,同樣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品味到了不一樣的舞蹈人生。
參考文獻:
[1]王寧寧.中國古代樂舞史.山西人民出版社,p225.
[2]孫琳.巧設課堂情景 優化舞蹈教學質量.教育觀察(下半月).
[3]江東.印度舞蹈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p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