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娜
冬至之后,是傳統消費旺季的到來,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南方地區腌制臘肉、灌制香腸的風俗全面開始,而北方地區的火鍋、餐飲消費增加,終端的需求量上升;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屠宰加工企業的備貨,按照慣例,生豬的屠宰量不斷增加。
生豬市場對于穩定生豬生產、農民增收、保障民眾的豬肉消費意義深遠,因此生豬價格的漲跌、盈虧點都是養殖行業的“聚焦點”。我國相關規定指出,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的比值(豬糧比)維持在6.0:1的時候養殖行業大致處于盈虧的平衡點。以往,當豬糧比低于6.0:1的時候是虧損期的狀態,政府會采取干預手段進行調控,當然與豬糧比相關的《調控預案》也是在不斷的修訂中。
之前業內有相關權威人士認為,隨著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快速發展,養豬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飼料普遍使用,豬場的支出不再是以購買玉米為主,豆粕、麥麩、豬病防治等的投入占比越來越高,豬糧比已經成為“不完全確定”的指標。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豬糧比?豬糧比現在真的可以作為衡量養豬盈利變化的指標嗎?筆者結合中國養豬網近期數據進行分析。
11月6日的豬糧比為7.84:1,11月7日的豬糧比為7.83:1,11月8日的豬糧比為7.81:1,11月9日的豬糧比為7.81:1。單從數據上來看,養殖行業是處于盈利狀態的,但是實際上,2017年的生豬業慘淡經營,對于持續走低的豬價,養殖戶揪心不已,養豬利潤空間被一再壓縮,有的專業育肥養殖戶甚至出現了虧損。而養豬行業的龍頭企業,如新希望、牧原、溫氏、雛鷹還是賺得盆滿缽滿。生豬行情瞬息萬變,“豬糧比”背后的刀“鈍”了。


我國玉米市場之前被“三高”大山壓制,“高產量、高進口、高庫存”導致國內玉米市場嚴重供過于求,現在國內玉米市場大格局由“嚴重過剩”向“供需平衡”轉換,豬糧比價一直處于“紅色區域”,豬價的下滑也并未影響養豬利潤。回顧中國養豬網數據可知,在2017年年中之際,豬糧比甚至跌破了7:1,下半年的豬糧比則與上半年相差甚大,那時豬價不斷地在下行。原因有三,一是生豬價格各項指標下降幅度仍然較大。二是飼料原料及育肥豬配合料價格穩中微跌。三是養殖效益大幅萎縮,豬糧料比距均衡線不再遙遠。反之,豬糧比為何大致維持在7.8:1也不難思考了。
隨著相關規定的調整,豬糧比一般為5.5時(現在人工等各項養殖成本升高,平衡點稍比5.5大)是利益均衡點,即假設玉米為2元/千克(批發價),毛豬價格至少為11元/千克時才有利可圖。豬糧比,通俗說就是生豬價格與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按照我國相關規定,生豬價格和玉米價格比值在5.5:1,生豬養殖基本處于盈虧平衡點。2015年春夏之交我國的生豬價格步入低迷期,引發了當年11月份對《調控預案》的修訂。從某種程度上講,2016年生豬市場先漲后跌的局面,又與2015年年底開始的價格調控有關。
總體而言,豬糧比越高,養殖利潤越好,反之則越差。但兩者比值過大或過小都不正常,國家在判斷生豬生產和市場情況時,將豬糧比價用作衡量養豬利潤的一個專用指標,政府根據豬糧比對生豬市場的調控是屬于“雙向”調控的思路,雖然一直在調控,但是調控后的生豬市場依然難逃“豬周期”的魔咒,熨平價格波動的作用并不明顯。生豬價格的變動是經濟規律,根本上體現的是供需變化,政府在價格暴跌暴漲的時候確實是需要“干預”,但是一般情況下也只能順應市場規律,因此,筆者認為“豬糧比”的意義并未“一刀見血”,期待“豬糧比”背后的刀能夠成為一把“利刃”直指生豬市場行情,與時俱進,在市場預警中“殺伐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