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會
摘 要: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所以每篇課文往往都包含很多的教學價值,那么,如何對文本的這些價值進行選擇呢?必須從“語言積累”價值、“話語形式”價值、“語感培養”價值、“情感熏陶”價值、“引向生活”價值等方面對文本價值進行教學選擇,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并利用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文本價值;語文素養;語感
一節閱讀教學課之前,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即使教師教學再精彩,學生的所得也極有限。那么,如何對文本這些價值進行合理的教學選擇呢?
一、“語言積累”價值——豐富學生的積累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形成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之一就是積累。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語有云:“積學以儲寶,厚積以薄發”,說的都是這個道理。離開了積累,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文學習的高樓大廈就難以穩固,學生的語文素養就無法形成。
我們教材中的絕大多數課文,或有優美的詞句,或有精彩的段落,或有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讀、背、用等多種形式,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去積累、內化課文中有“積累價值”的文本語言。
二、“話語形式”價值——教會學生表達
這里的“話語形式”價值,主要指文本在表情達意方面表達形式的學習價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于永正老師也說:“(課文)品了還不夠,不僅要‘賞,還要去‘仿,去消化、吸收、外用,練表達,藝文兼得。”語文教育專家王尚文更是強調:“語文教學要守住話語形式這一門檻,語文教學首先是同時也主要是理解文本為什么運用這樣的文字,而不用那樣的文字表情達意的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有許多老師認為只要把感悟情感作為感悟的全部——把感悟到的送進朗讀里,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這只是半程閱讀,全程閱讀不能到此為止,還有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去品讀、咀嚼、欣賞課文中那陌生化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我們應該特別留意那些形式獨特、與眾不同的語言現象。教學時,要認真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體會、仿習、遷移。
三、“語感培養”價值——培養學生語感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整體的把握,語感包括語像感、語意感、語音感等,語感能力是左右人言語活動質量的核心因素。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抓住課文中的一些生動傳神的詞句,引導學生細細把玩、品味,培養學生的語感。
四、“情感熏陶”價值——陶冶學生情操
語文教學重視情感熏陶,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質決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多處作出闡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些都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必須注重情感滲透,必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熏陶”價值,這樣才能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文章反映的思想內容:愛國、親孝、堅毅、仁愛等,才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
五、“引向生活”價值——將學生引向課外
語文教學要回歸生活。事實上,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一周把學生往野外帶兩次,帶他們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倡導并踐行“生活教育”,他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挖掘文本的“引向生活”價值,將學生引向課外,引向社會這所學校,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我們在研讀文本時,要依據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編者意圖和學生實際等,對文本的核心價值進行教學選擇。然后,再確定明確、集中、具體的教學目標,目標不宜多,一兩個就可以。因為只有目標不多,教學環節才不會繁瑣,目標達成度才會高,學生才能“一課一得”,才能在每一節課上都有所發展,課堂教學的實效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薛法根.備課:善于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J].小學語文教學,2010(9).
[2]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02.
[3]楊金林.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0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