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俊 秦明
[摘要]:中國和歐洲自建立貿易業務以后,雙方國際物流業務總量保持了極高的發展速度。與此同時,雙方國際物流業務的失衡現狀也日益嚴重。世界最大的聯盟共同體與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物流業務失衡現狀不僅對雙邊貿易業務產生了嚴重損害,也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
就中歐國際物流業務失衡的現實情況,國內外眾多知名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的較為科學的研究,研讀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間接的了解到中國和歐洲國際物流業務失衡的原因,失衡原因涉及到中歐雙方的業務統計、國際分工情況、產業轉移、歐洲對華的管制等主要因素。這些研究成果為研究中歐國際物流業務失衡的要素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及研究空間。
[關鍵詞]:國際物流 失衡 對策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e business in China and Europe, both sides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business has maintained a high growth r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business is also increasingly seriou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business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world's largest union community and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ies not only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bilateral trade, but also caused a serious impedi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reality of the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business imbalance, many well-known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made a lo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tudy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se scholars can indirectly understand the reasons China and Europ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business imbalances, imbalance causes important factors relating to business statistics, in Europe on both side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dustry transfer, Europe's control etc.. Thes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broad idea and research space for the study of 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business in Central Europe.
【Key words】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mbalance
一、中歐國際物流業務的基本概況
(一)中歐國際物流業務量持續發展、互相依賴
中國統計年鑒上指出2015年中歐國際物流業務業務總額為3021億歐洲元。其中,中國從歐洲的進口物流694億歐元,出口物流2327億歐元,比2009年數據增長了25倍和7倍。歐洲方統計為:20015年中歐國際物流業務額為4054億歐洲元,中國對歐洲出口物流額為3402億歐元,歐洲進口物流額為652億歐元。此外,中國海關統計的數據為,入世前中國對歐洲出口物流年均增長63﹪,歐洲進口物流年均增長18.8﹪。而中國入世后則分別為年均增長50﹪和31﹪。由此可見,中國入世后對歐洲出口物流的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從歐洲進口物流增長趨勢逐漸提速,前者依然遠大于后者。而且,與此同時中國和歐的業務的互相依賴程度不斷增加,雙方貨物的進出口額在雙方國際物流業務額中均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中歐國際物流業務失衡日益擴大
隨著中歐雙方的國際物流規模逐漸擴大,中歐國際物流業務失衡的問題也隨之加劇。雖然中歐雙方的統計口徑并不一致,但是,業務失衡并且逐漸擴大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歐洲商務部統計,自2009年起中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業務失衡的國家,而在前幾年中國已經逐漸超越日本,成為了歐洲國際物流業務最大的逆差國家,并且從此業務失衡情況不斷攀升。
二、中歐國際物流業務失衡主要因素
(一)中歐之間的物流業務統計差異是物流業務失衡的直接因素
1.雙方采用的統計標準不同是統計數據不一致的首要原因
在統計的業務范圍上,歐洲采用的是總貿易業務制——以國境邊界為界限對進入歐洲境內的貨物,比如把自由貿易區的貨物和保稅區的貨物列入統計范圍;而中國采用的則是專門貿易制,它是以納稅后進入的貨物作為統計范圍,不把進入保稅倉庫的貨物納入統計范圍。從而造成了歐洲方統計數據略大于我國的統計數據,從而加劇國際物流業務失衡的假象。
歐洲國家確定貨物原產地的方法也是導致雙方統計上巨額差距的原因之一。在以原產地為標準的業務統計背景下,物流業務的差額無法反映到歐洲物流業務中去。因為中國的出口物流業務更多的是依靠于加工貿易所帶來的業務,而此擴大了中歐物流業務的失衡。
轉口貿易加劇了中歐物流業的統計落差
中國和歐洲之間物流業務的顯著特征就是以香港為主的轉口貿易在雙方物流業務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大量的物流業務都是通過香港特進行轉口的,在物流業務中的統計中,從香港進行轉口的巨大份額自然成為中歐物流業務失衡現狀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貨物在轉口過程中的增值情況上看,歐洲貨物平均增值在9%,與此同時中國的貨物增值幅度卻遠遠高于百分之9,達到了驚人的26.5%。這意味著中國向歐洲出口貨物轉口加價相比歐洲向中國的轉口加價就高很多了。從歐洲出口貨物的角度來說,歐洲國家低估了向中國出口貨物的數量,因為歐洲出口貨物是以消費國的紀錄為準。
所以就從香港出口貨物的情況來說,是否途徑香港轉口在到達中國一般被認為是對香港地區的貨物出口,那么由官方提供的歐洲出口到中國的貨物的數據,也僅僅只能當作是對中國出口的貨物數據,其中并沒有包含歐洲貨物途經香港特別行政區再轉口到中國的那部分貨物。從貨物的進口物流角度上來看,來自歐洲的學者認為,歐洲國家均嚴格遵守原產地規則,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數據包括了直接進口和途徑香港轉口的所有貨物,所以無需進行數據調整。但是中國學者則認為歐洲進口來自中國的貨物同時將香港轉口中國大陸的增加值也納入中國貨物的進口份額,嚴重高估了進口貨物數量。
三、改善中歐物流業務失衡的主要對策
(一)采取恰當的業務策略,在磋商中解決業務失衡糾紛
從大局上看,中歐雙方的協作對雙方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把業務政治化只會加劇雙方的業務摩擦和誤解,加劇事態,最終影響雙方行業和經濟的共同發展。那么在處理雙方的業務矛盾時,應以雙方長期利益為重、避免業務形態政治化。隨著中歐物流業務不斷發展,合作日益加深,偶爾出現一些摩擦也是屬于正常的范疇,在解決問題的關鍵還要著手協商、冷靜處理。通過制裁的途徑只會另雙方兩敗俱傷,毫無意義。中歐雙方都應在尋求解決問題,在平等磋商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客觀存在的業務分歧,通過建立高層領導互訪等相關有效機制來增強雙方之間的磋商和聯系、加強溝通、盡量把沖突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完善業務統計,建立業務統計協調機制
基于統計制度的差異導致了中歐雙方在物流業務失衡的問題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我國應積極參與原產地規則的規定,了解原產地制定規則,并完善原產地的相關規則,減少差異,限制雙方物流業務失衡數據的事實夸大。與此同時,中國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增加同歐洲國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從業務發展、增進友好互信的角度出發,通過積極的談判及磋商,努力建立中歐之間物流業務統計的協調機制。
隨著歐洲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歐洲國家己逐漸成為服務產業的生產及出口的大國,在物流服務上更加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所以,站在更高更長遠的角度上來看待中歐物流業務的問題將更加客觀。
(三)推行新戰略,優化產業及出口貨物結構
中國物流業在近幾十年中取得了可觀的發展速度的同時同時也累積了許多問題。隨著競爭的加劇,隨著摩擦的增加,為了順應時代,順利發展,我們不得不改變現行的物流管理模式。
從結構上看長久以來,我國的物流模式一直是依賴勞動密集型的國際物流模式,過度依靠價格優勢的競爭模式必然倚靠了十分廉價的國內勞動力,后果是犧牲了國內勞工的收入及福利,惡化了國內社會分配的財富格局,極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市場內需的增長。并且隨著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升值、成本被迫提高,我國勞動密集型所帶來的相對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會隨之逐漸喪失。所以,跳出過于依賴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以此指出了縮減中歐國家之間物流業失衡的一條可行的道路。所以,我國應盡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只有通過了如此的戰略調整,才有利于我國避免在出口業務中過于看重的低廉勞動力成本,從而忽略了業務結構中極其重要的非價格因素,與此同時,也減少了國際物流企業不必要的業務摩擦帶來的經濟上的損失。
(四)推動跨國企業海外經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歐洲投資
中國對歐洲國家的巨大物流業務順差可轉變成中國對歐洲政府的債券持有量。這樣不僅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還可以有利于歐洲國家平衡日益嚴重的財政赤字。海外投資是贏得市場有利戰略地位的必備利器,海外投資將一定程度上消除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的負面消息影響。我國早就提出了走出去的戰略,既把投資問題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但是該戰略在付諸實施的過程中我國除了需要關注政治、安全等多種要素外,政府還必須加以正確的政治引導。
參考文獻:
[1]李坤望.國際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陳憲,韋金鸞.國際貿易業務理論與實務(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黃曉玲.中國對外貿易業務概論 [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業務大學出版社,2012.
[4]賈懷勤.中歐貿易業務平衡現狀綜論[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業務大學出版社,2011.
[5]孫黎黎.歐洲對外貿易業務逆差形成因素、影響及應對策略[J].商業經濟學,2013(1).
[6]汪斌,趙張耀.國際產業轉移理論述評 [J].浙江.浙江社會科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