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鵬
[摘要]: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創業能力、創新精神無論對新入職的應屆畢業生還是對職場中人來講都應該是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需要重點培養的能力,高等教育為大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技能基礎,同時也要在提高認識、營造環境、構建體系等方面不斷完善,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切實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創業教育 創新 對策 實踐研究
美國的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60年代,而我國的創業教育卻晚了將近半個世紀。20世紀90年代國內知名高校開始小規模、自發地探索創業教育,時至今日,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必修課走進高校課堂,全國“挑戰杯”創業大賽連辦18年,創業教育如火如荼。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創新認識不足;創新創業體系尚未形成;創業氛圍缺失;創業教育缺乏保障與支持等等。筆者基于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實際工作經驗,對如何增強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提高創業認識
(一)創新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育觀念必須創新。創新教育觀念,就是辦學理念上具有前瞻性,學生職業素質、人文素質和創業素質的培養都應該重視。教育者要用全新的教育觀念教育和培養學生,把創新創業教育滲透進常規教學和活動中。
(二)培養創業心理
創設創業情景,誘發創業基因。創業與學生專業背景相同或接近的商業情景模擬訓練,在商業游戲模擬訓練中,發掘學生創業基因,使學生大概了解自己在未來創業過程中缺少的內外部要素。
提高創業信心,培養創業興趣。通過創業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學生創業自信心,同時,立足現實,下大功夫,成功地走上創業之路。組建創業協會,讓學生成為校園創業活動的主導者。
培養創業情感,激發創業激情。積極的情感因素能成為創業者投身創業、熱愛創業的助推器。通過建設班集體文化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情感,穩定創業情感。
強化創業觀念,培養創業意志。在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功與否的諸多要素中,智商、情商固然重要,但是逆商的影響力卻占到50%。逆商就是一個人在遭遇挫折和身處逆境時的意志力。堅強的意志力是創業者必備的精神品質。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創業勵志宣傳片,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養成堅強的意志;教師要以身示范,用認真而嚴謹的工作態度引導學生意志堅強;建立創業獎勵表彰制度,讓學生堅定自主創業的意志和信心;搭建創業平臺,讓學生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展示創業能力,拓寬創業知識,提升創業水平,強化創業觀念。
二、營造創業環境
(一)創設文化環境
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不僅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環境。因此要創設創業文化環境,營造氛圍。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創設了創業的文化環境。例如:為創業提供各種創業政策咨詢服務;對初創企業實行一條龍幫扶政策:創業項目評價小組對創業計劃書進行可行性論證分析,對創業者進行企業申辦流程指導,創業第一年免費使用學校場地設備,為初創企業成果發布、產品推廣、業務談判提供支持服務;組織經驗分享聯誼會,開展“創業示范店”樹立典型形象;追蹤反饋,幫助新創企業規避風險,提高孵化企業出園降存活率;組建由專業教師和創業指導教師組成的創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定期對所有入園項目進行評估分析和會診指導;對孵化園內運行穩定的創業項目優先推介。
(二)出臺扶持政策
積極探索鼓勵學生創業的有效途徑和相應的政策扶持措施,使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政策扶持、實踐支持、輿論關注的大事。出臺優惠政策,加強校企合作和創業教育實踐環節,讓學生豐富創業經驗和創業知識,使校企雙贏。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對入駐創業孵化園區的創業公司給予相應的優惠扶持政策。房租優惠,設立基金,提供服務。形成了集知識培訓、項目討論、開業咨詢、跟蹤反饋于一體的“一條龍”創業支持體系,實現了大學生創業幫扶的“無縫對接”。
(三)家庭鼓勵支持
家庭創業教育環境是高校創業教育能否順利展開的堅強后盾。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利用寒暑假家訪,與學生家長探討、交流,同時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色,所學專業,與家長共同商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道路。
三、構建教育體系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構建了“創業4243體系”。即:創業內涵四階段,即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創業行為。兩個課程體系,即顯性與隱性課程體系;四個模塊,即創業理論教育模塊、活動熏陶模塊、實踐推進模塊、環境搭臺模塊;以上兩方面是實現創業的路徑。三新精神,即新觀念、新動作、新突破。
具體實現方式:通過創業教育課普及創業教育,更新創業觀念,培育創業精神,激發創業熱情;開展創業活動,提高創業能力;營造創業環境,搭建創業平臺,使全院2-3%的學生在學院創業中心創辦公司,產生校園創業行為;最終經過1-2年孵化,畢業后走到社會真正實現自主創業。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創業教育只有依托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才能保證教育效果。遼寧建筑職業學院把創業教育模塊分為公共必修的教育和精英層次的教育兩部分,公共必修的教育即指:學生在前四個學期要開設必修課四個模塊:職業生涯規劃模塊、職業素養提升模塊、就業輔導模塊和創業教育模塊。此模塊由招生就業指導處組織創業教育專兼教師完成;精英教育就是對有創業意識的學生通過業余培訓方式進行的教育,培訓內容包括五個模塊:法律與稅收模塊、市場調研與預測模塊、成本核算模塊、商務溝通模塊與成功經營模塊。此模塊由招生就業指導處聘請工商管理系、財經管理系的專任教師以及創業成功人士在業余時間通過培訓、講座等方式完成。
目標體系:學校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整體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通過開展創業基礎知識教育、財務及管理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心理逆商、創業能力與實踐能力,使大學生實現從雇傭者到老板的轉變,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內容體系:課程的理論內容:主要有企業認知、創業者認知、創業項目與商業機會識別、企業創辦法務流程、商業計劃書撰寫、企業人力資源與財務管理、企業風險規避與成長等模塊構成,這些模塊內容設置在第3-4學期,實習前完成。
課程的實踐內容: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實踐基地。諸如“跳蚤市場”、“校友創業報告會”、“成功人物生涯訪談”等。延伸了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了體驗創業的平臺,促進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
評價體系:重視過程性評價。除了日常的出勤、期末的考核外,更關注學生在每一次課中的活躍程度、在每一次專家講座后的受啟發程度、尤其要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的成功者首先要有決絕的執行力,執著的探究力,否則,只思考不行動永遠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方式方法:創新模式,大膽改革,創業教育與基礎課、人文課、專業課、實訓課以及各項活動結合、滲透。
(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理論體系
多學科參與實施創業教育。學院將創業教育作為隱性課程融入到基礎課程、人文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當中去,借助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創業意識,堅定創業志向,磨礪創業品質,啟發創新精神,打造創業能力。
加強教師的創業教育培訓。一是聘請專家進行講座或作專題報告,促進全體教師創業教育意識與創業教育常識水平的提升。二是選派致力于創業教育研究的教師參加各大創業教育活動,以此提高教學水平。三是創造條件讓致力于創業教育研究的教師有機會到企業進行不少于半年的掛職鍛煉,將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讓校園內的創業宣講更貼近社會,更符合市場。
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學院選派主管教學或學生管理的校、系級領導及教師到新加坡參觀學習,還邀請專家來校為教師培訓。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合作交流。拓寬了教師視野和創業教育的內涵。
(三)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實操體系
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業技能大賽,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等多種創業實操載體,為大學生打造創業實踐平臺。
社會實踐:大學生在各系校內實訓基地(生產型實訓基地)進行常規創業實踐的同時,在每周六校園開設的跳蚤市場,將收集來的捐贈物品、使用過的舊東西、賒來的商品進行校園買賣的方式進行創業零成本實踐。
技能大賽:積極參與校級、省級和國家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使創新精神成為院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必備良藥,不僅能夠促進學校師資隊伍教育技能的提升,也可以通過專業技能大賽、創業大賽等活動篩選一批技術精準、思維超前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
創業孵化:建立創業孵化園區(創業中心),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提供創業咨詢與指導,確保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質量。
四、創造有利條件
(一)提高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水平
學院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具體做法如下:(1)切實加強就業創業教師隊伍培養,輸送教師參加省級、國家級各類培訓。(2)教師避免紙上談兵,學生重視實操實練,鼓勵青年企業家等進校園,推送校內教師入企業。每年單獨聘請和與遼陽市就業職能部門共同聘請各領域專家、青年企業家及成功校友舉辦校內講座,聘請他們擔任創業教育兼職教師或創業導師。
(二)提高創業教育與校園文化的契合度
校園網開通創業論壇,宣傳創業政策和創業成功案例。校園的宣傳板、官方微信平臺都營造創業氛圍,促使學生積極熱情開展創業實踐。在社會育人、專業育人、文化育人的學校建設中,無時無刻地滲透、宣傳創業教育,使創業教育在課堂、在生活中成為常態化的課題,為學生畢業創業做好心理準備。出臺《大學生創業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專項基金鼓勵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激發創業激情,體驗創業行為,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的專項資金,以無償資助或投資資助的方式,支持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
參考文獻:
[1]黃健.大學生創業中心運營模式之思考[J].中國外資,2010(12):64.
[2]楊靜.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金田,2013(6):86.
[3]王艷紅.淺談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8):106-107.
[4]孫永翠.試論地方高校創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以山東省部分院校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12.27-28.
[5]夏鋒.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施途徑探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