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憶
摘 要:中國禪宗美學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依據禪宗美學觀從生死問題上給予了現代人一定的人生啟迪與價值導向。
關鍵詞:中國禪宗美學;生死問題;現代人;啟迪
中國禪宗美學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相對完整并且又有著其自身起源、發展以及歷史演變的獨立美學體系。鈴木大拙曾經說過,“禪本質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藝術。”禪乃是由宗教發展到美學的典型代表。禪美學思想起初是依靠宗教的發展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宣傳,而后,禪美學超越了宗教,形成了一種融合宗教精華卻不同于宗教的生活美學。禪宗美學極其追求自由,它是自由哲學和自由美學的結合體,更是一種貼近生活的實踐美學。它并非傳統意義上探討美的本質的美學,且美是隨著主體、客體、時空等的變換而產生不同闡釋的事物,禪宗美學是一種對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思考的美學。
一、生死問題與超越途徑
中國禪宗美學作為一種人生美學,最為關注的便是人的生命意義、人生價值以及思想境界的追尋等問題。牟宗三先生曾指出:“這個特有的文化生命的最初表現,首先它與西方文化生命的源泉之一?——希臘不同的地方,是在:它首先把握“生命”,而希臘則首先把握“自然”。人們只有在面對生死存亡問題時,才能夠充分的意識到自我,認識到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價值與意義,進而選擇自己需要的生存方式。在古時的戰亂年代,紛飛的戰火時刻威脅人們的生命,逼迫著人們反省自我存在的意義,將個體與整體的意義區分開來,促使人們將目光投向自己,這時個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才被突顯出來了。然而相較于古代人,現代人能夠更多更好地享受生活,也常用更加理性的思維來辨別生死,將生死分割成兩個不同的事物,也正是如此,現代人面對生死存亡的問題時就變得更加焦慮與恐懼。禪宗美學能夠啟迪現代人以一種正面的、樂觀的、健康的態度去面對無常的生死,不去刻意避諱有關任何生死的問題,豁然地面對身邊的各種事物。
二、參禪與生命解脫
《壇經》中寫道,“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這表明了應該在實際生活中追求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而非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苦苦追求心中的理想世界。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禪宗所倡導的理想世界,尋求生死解脫的道路,是要求把握現世,活在當下。兩宋期間,由于內政外亂,士大夫們郁郁不得志,為打磨時光并獲得精神需求,他們更愿意與頗具文采、通曉禪理的禪僧進行往來,此時士大夫全面參禪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禪宗與傳統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共通的,都是使人解脫生死,但是禪宗與傳統佛教在解脫方式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以禪宗角度來說,在面臨即將到來的死亡時,于當下頓悟自省,才是根本的解脫方法。因此,禪宗思想體現的是對人的個體生命的當下關注,對于人的生命的意義、價值的當下追問與對于個體感性生命存在本身的反思。
三、人生詩意化與生死的審美解脫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過有關于“游”的精神境界,“游”字凸顯了一種對于人生詩意般的人生領悟,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境界以及審美存在方式。它標志著中國美學文化的核心精神,重視藝術化的人生,更表明藝術不再是人精神上的需求,而是一種更為重要、更為基本的存在方式,一種人生觀,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境界。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是將人生過得藝術化。禪宗美學通過“游”的方式,將一種理性的精神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日常生活中來。禪宗美學直面生死問題,正視而不是回避或努力忘卻人終有一死的命運,并以個體通過精神世界的轉化與開悟的方式,解決了死亡問題如何可能的問題,個體于當下頓悟中體驗永恒。每個人終有一死,“死”是一個人的宿命,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人類都抗拒不了。禪宗美學中的“超越生死”,并不是說我們要利用科技發展進步以獲得生理上的長生,而是說面臨生死時,我們能夠豁達地面對,不再懼怕,將死亡作為一種生命進程里的內在動力,有效而合理地規劃好人生,坦然生活,最后以求得精神上的永生。禪宗美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在于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等相關的問題,給予現代人正確的、正面的價值導向。現代人面對極大豐富的物質世界時,往往深陷于此不能自已,又常以自我為中心設計規劃有關身邊的事與物,將自己凌駕于他人之上,忽略群體、忽略他人,這與禪宗美學倡導的精神境界相悖。
作為中國古典傳統美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中國禪宗美學強調思考人生價值與人生意義,重視在思考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中做到“忘我”的人生境界,幫助人類在混沌的社會關系以及迷茫的生命進程中時刻保持清醒,努力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以一種旁觀的視角來看待身處的繽紛的客觀物質世界。禪宗美學觀給予了現代人一定的人生啟迪與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