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琴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能力。”進行語感訓練,就是要讓學生直接參與感知語言的實踐,要讓學生學會在各種語言環境下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效的“讀”達成培養語感的目標呢?以下談一些個人的做法。
一、具體畫面中“讀”出語感
朗讀訓練要努力使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兒童的心中“活”起來,心中有了形象,朗讀時才能再現文中的情景。如果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桂花雨》一文中講我“搖桂花”部分時,課文配有相關插圖,朗讀時,我指導學生通過看圖及結合實際來讀,使學生形象地感受“我”邊“搖桂花”邊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時的快樂。使學生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生動的景物、豐富的情感……這樣眼看口讀,耳聽腦想,學生朗讀的過程自然也是語感生成的過程。
二、比較朗讀中“讀”出語感
課文中一些精妙的語句作適當的調整,教師不作多講,只讓學生在朗讀中意會,在比較中感受,通過比較朗讀,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珍珠鳥》一課,將“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改成“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雖然它們表達的感情意思一樣,但通過朗讀比較,學生逐漸悟出它們表達的感情不一樣。“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學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當,從而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
三、品味詞句中“讀”出語感
在朗讀教學中,要抓住關鍵性的詞句,引導學生品評分析,幫助學生把握語言的感覺。如在《珍珠鳥》一課的朗讀教學中,我抓住寫小珍珠鳥外形特點的句子“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反復品讀,在學生的腦海里出現珍珠鳥的靜態美,同時,抓住“扭動”“擠開”體味到小珍珠鳥的可愛的同時,在學生的腦海里又會出現珍珠鳥的動態美,然后再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小珍珠鳥逐步信賴我的一些關鍵詞句,感悟人鳥之間可貴而感人的默契,以及互相信任、友好共處的美好境界。學生不僅有濃厚的“讀”的興趣,而且讀得繪聲繪色。通過讀讓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豐富了語言積累的同時又訓練了語感。
四、講解范讀中“讀”出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講解、范讀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要通過自身情感的調節,引發和調動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融入課文里,并且善于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境界,從而獲得準確鮮明的感知。教學《九寨溝》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課文,通過一些重點語句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九寨溝的詩情畫意,讀著讀著,對九寨溝的喜愛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語氣表達出來了,再如我飽含深情地朗讀《老師,您好!》一詩時,引發了學生內心強烈的共鳴,學生眼里充滿了對老師的崇敬、感激、愛戴之情。學生再讀時,感情表達有了參照,再經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朗讀得很到位,學生也在朗讀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五、真切感受中“讀”出語感
語文教材中,大量的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體會和感受課文,塑造和陶冶學生健康美好的感情,并使他們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是語文教學十分重要的任務。如《誠實與信任》一課,通過指導學生充滿感情地反復朗讀“我”與小紅車主人在電話中相互表示歉意和感謝的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感染和熏陶,充分感悟出誠實和信任的可貴。
六、在扎實訓練中培養語感
培養語感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這一中心環節。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語言都是經過作者精雕細刻,是妙不可言的。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點的、精美的詞句作為語感培養點,進行比較、揣摩、欣賞,進行透徹理解,使學生對它們不僅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與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獲得更深的感受與理解。如《珍珠鳥》一文中“美好境界”一詞,我引導學生讀這段話后這樣理解:“美好境界”指的是互相信任、友好共處的境界。人與鳥是這樣,人與人更是這樣。同時,讓學生聯系實際再說說這個道理。學生理解后,再指導他們讀出反問的語氣。經常這樣的品詞、分析,學生對書面語言的感知力就會敏銳起來。
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是一種非直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立足課堂教學主陣地,依托教材,巧設途徑,對學生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反復訓練,不斷提高學生對言語材料的感受和領悟能力。相信長此以往,學生對言語的感受就會逐漸從膚淺、狹窄、遲鈍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目標一定能最終有效達成。
參考文獻:
呂發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點[J].才智,2010(3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