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越
【摘 要】傳播思想文化的途徑是多樣的,作為傳播途徑之一的經濟活動是人類活動最主要的內容和方式之一,關乎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經濟活動之所以能作為思想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之一,究其根源,隱藏在經濟活動最深層的部分是文化,經濟活動創造文化,文化融入經濟活動的所有表層,經濟活動也總是以各種方式傳遞出文化信息。
【關鍵詞】經濟活動;思想文化;傳播
一、經濟活動作為思想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的重要性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目前學術界通常根據文化的存在形態和層次將文化分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其中思想文化主要是指處在最高層次、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即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文化。傳播思想文化的途徑是多樣的,作為傳播途徑之一的經濟活動是人類活動最主要的內容和方式之一,關乎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經濟活動之所以能作為思想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之一,究其根源,隱藏在經濟活動最深層的部分是文化,經濟活動創造文化,文化融入經濟活動的所有表層,經濟活動也總是以各種方式傳遞出文化信息。
二、經濟活動主要環節中信息的傳播
從馬克思的哲學觀和政治經濟學中我們知道,世界是物質的。他強調物質的第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意識現象,歸根到底都是物質的表現形態或物質的屬性和存在形式。并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在人類基本活動的經濟活動中,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經濟活動包含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是整個人類社會再生產中所必須經歷的四個環節。” 這樣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來看,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思想文化,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文化最終也是需要通過物質來表現和傳播的。確實,每一種物質產品背后都隱藏著人類生動的文化交流史,或者說,每一種物質產品背后都隱藏著人類的信息交流與傳播史。
(一)經濟活動的過程就是信息傳播的過程
傳播學中傳播過程的五要素,著名的“5個W”是指誰(who)、說什么(say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和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這與經濟活動的基本過程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再生產是相對應的
傳播過程的起點是傳播者和傳播的內容,對應于經濟活動過程的起點就是生產,而生產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以及要生產什么。那么傳播活動的信息源便對應于生產活動的生產資料,傳播中的信息即是說什么(say what),在生產中便是指生產什么,信息對應于產品。
當產品生產出來之后,就面臨著通過什么途徑、用什么工具把它運輸到市場和消費者面前,就是流通問題。這正像傳播活動中傳播內容確定之后,要考慮通過什么渠道把信息傳播出去,即傳播媒體問題。
有了產品之后,還有一個分配給誰、讓誰消費這樣一個受眾問題。這也正對應這傳播活動對誰說(to whom),即受眾是誰或傳播對象是誰的問題。
當產品被消費,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滿足,就進入了產品的消費階段。如果產品質量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對通過某種途徑(市場)把它反映給生產者,生產者可在再生產中加以改進。這樣,一個完整的經濟活動過程就完成了。傳播活動中與這個階段對應的是:受眾接受信息取得某種傳播效果,通常還包括受眾對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反饋,這種反饋通過某種渠道(媒體)又回到了傳播者那里。這種反饋會在下一輪傳播活動中得到回應。于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也完成了。
由此可見,經濟活動過程是與傳播過程的五要素是相對應的,和信息傳播的過程也是極其相似的,所以可以說經濟活動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信息傳播的過程,這也就證明了在經濟活動中思想文化這種意識形態的文化是可以被傳播開來的。
(二)生產環節中的信息傳播
“技術從純自然的形式轉化為純社會的成果是一個擴散性過程,被納入在社會傳播過程中,而以媒介形式出現的信息傳播技術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知識和觀念的輻射具有現實可能性。”如此看來,在生產過程中,總需要信息手段,總有信息在傳遞。生產需要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傳遞信息,固定資本也傳遞信息。只不過固定資本傳遞的信息范圍小一些。
(三)流通環節中的信息傳播
在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著社會間隔,即生產的人和消費的人不同,另外場所間隔,即生產場所和消費場所不同,還有時間間隔,即生產時期和消費時期不同。流通就是要通過買賣消除社會間隔,通過運輸消除場所間隔,通過保管消除時間間隔,實現所有權和物品的轉移。
物質流通是指物質資料的流通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流通。生產資料的流通是流通系統運行的必要條件。生產資料流通與生活資料流通相比具有一個顯著特點:以一個生產過程的結束為七點,又以另一個生產過程的開始為重點,是連接各個生產過程的紐帶。所以,流通當然是物質商品的流通,然而物質商品也攜帶著信息,于是,物質商品的流通自然也伴隨著信息的流通。物質商品流通過程中伴隨著一些與商品有關的信息流通。
(四)消費環節中的信息傳播
消費的對象就是產品,產品本身就蘊含著信息,在消費的過程中也就有了信息的傳遞。所謂產品即信息,至少包括顯信息和隱信息。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相同的或者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屬于顯性信息,而價值則無疑屬于隱性信息。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在他看來,商品價值隱藏在商品中,不經過科學分析是很難發現的。
三、貿易往來中思想文化的傳播
文化一旦產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文化發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誰都擋不住。從古代到現在,在世界上還找不到一種文化是不受外來影響的。一種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時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有矛盾,但又統一,缺一不可。繼承傳統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國文化,進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時代性。既然思想文化需要交流,就需要傳播媒介,而屬于經濟活動的貿易往來中思想文化就能被傳播開來。
人類對外傳播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外傳播的成功一般以含有文化特征的物質傳播為先遣,即物質文明的征服是對外傳播的第一步。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在西方社會引起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生產環節中對中國產品的模仿,以及隨之而來的西方社會對中國思想文化等精神層面的追捧,都是以成功的物質文明的對外傳播為基礎和先導的。對外來物質文明成果的享受,是比較容易獲得輸入國民眾的認可。物質本身實際代表了一種文明,一種才華的成果。任何商品都會“隨同它而帶來一種實用哲學和一種人生學說”;因此作為對外傳播的先頭部隊應該是物質文明的對外輸出。從西方的一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產品的珍視,進而生發的對中國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崇拜。反之,當下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也莫不是建立在先進的科技產品和高質量的生活用品進口上,人民在使用著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的先進產品的同時,也在接受他們的文化和思想。而對他們文化的思想的接受,反過來也促進了我們對這些國家產品的使用,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一杯水、一個面包和一個老鼠”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但現在我們向外輸出的物質文明成果的性質已發生很大變化。中國曾是世界優質產品的出口國,目前卻成為“廉價商品”的代名詞。我們沒有向我們祖先那樣,在輸出貨物的同時輸出我們優秀的文化和觀念,而僅僅是輸出了一些東西。2006年一位美國家庭主婦試圖拒絕購買“MADE IN CHINA”產品的試驗,讓全球人都記住了“China”的著名特征:“廉價”。我們的紡織品、食品、工業品,都是以廉價著稱,廉價的內涵就是物品僅僅是物品,沒有賦予附加的文化價值和思想觀念。因此雖然中國現在在對外貿易方面有很多經濟上的盈利,但這些盈利僅僅是貨幣數字上的,西方人并沒有因為使用這些產品而產生對中國文化的想象和向往,反倒認為中國就是一個低檔產品的加工廠;更有甚者,在個別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心態復雜的西方國家便借機妖魔化我們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目前我們同全世界有如此巨大的貿易往來額度,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必須在貿易往來中注入中華的文化價值,就如同古代羅馬人在進口中國的生絲產品時,也接受了產品所附帶的中國神話或宗教色彩的裝飾圖案,以及中式審美習慣所體現的色彩比例。這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系統工程,我們不能指望這個體系能在短時間內建立。但這個系統一旦建立,將是對外傳播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建國.經濟活動傳播論[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15-22.
[2]孫眾超.試論中國共產黨的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協調發展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6).
[3]王永貴.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史安斌.全球網絡傳播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問題[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3.
[5]秦菊波.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態勢[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