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彥杰+楊曉娟
摘 要 新媒體攜“信息爆炸”時代的威風粉墨登場,傳統媒體卻集體陷入“愁云慘霧”之中,不可否認,近年來新媒體發展御風而行、一日千里,致使傳統媒體已經到了一個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強勁發展對傳統紙媒構成猛烈沖擊的態勢,使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在這個崇尚“快速點擊閱讀”的時代,傳統紙媒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紙質媒體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消亡”的聲音甚囂塵上。那么,在新媒體倒逼傳統媒體轉型的模式沖擊下,傳統紙媒將如何奮起追擊、優雅突圍?
關鍵詞 新媒體;紙媒融合;突圍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6-0016-02
1 概述
眾所周知,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倒逼著報刊一類的傳統媒體不得不接受傳媒生態的新挑戰。以前,人們閱讀所憑借的媒介大多是傳統的報刊、書籍等,而如今電視、電腦、手機顯然占去人們更多的時間,尤其是手機,因為其攜帶更便捷、閱讀更靈活、資訊更多樣,迅速霸占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洶涌而來的新媒體的強大是無可置疑的,但新媒體包辦不了一切。傳統媒體的轉型之痛不可避免又勢在必行,但新媒體做不到或暫時做不到的,傳統紙媒更應該把握機遇、提升鞏固,如何在彰顯自己專業品質的同時,拓展更大的互動空間,這應該是傳統媒體需考慮的當務之急。
在此以前,我們首先應該明白新媒體與傳統紙媒相比,它有什么明顯的優點,又有哪些不可避免的硬傷,這樣我們才能為傳統媒體的逆勢而為找尋到最好的出路。
2 新媒體的特點
2.1 傳播速度更快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指的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以傳播速度較快的報紙為例,最快也是日報,而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則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發布,可以說是即時新聞,前一秒發生的事,很有可能通過當事人的隨性轉發,后一秒就稱為大家爭相傳播的熱點。新媒體傳播的及時、快速可以說是其天然優勢,這一點是傳統紙媒無法比擬和超越的。但這種傳播方式同時也暴露出其薄弱環節,如信息籠統、粗糙,沒有經過細致、深入的信息核實、梳理以及加工,難免傳播一些片面甚至是偽造的信息。
和報紙、雜志等紙媒相比,借助新媒體手段的信息傳播幾乎可以做到與事件同步,特別是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人的時代,網絡傳播更是可以實現無縫銜接,將這一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2.2 信息容量更泛
如今,打開電腦或者手機瀏覽,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其包羅萬象遠超你的想象,其每一個頁面的承載信息量雖然有限,但它可以無限鏈接。但海量化也有弱點,那就是信息混雜、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往往令人目不暇接,難辨真偽。
傳統紙媒受到版面容量的自然限制,決定了紙媒所刊登的信息必然是經過篩選的、有限度、有價值的信息。因此,無論多厚的報紙都無法和新媒體所承載的信息量相提并論。
2.3 搜索更高效
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人是否有知識盲點變得不是那么可怕,因為只要你掌握了尋找知識的方法并樂于學習,借助于互聯網或手機客戶端,攻克這些盲點也并非難事。俗話說,“有問題,問度娘”,網絡搜索引擎讓知識盲區無所隱形,輸入關鍵詞,你所需要的信息就會立刻呈現,雖然目前還達不到足夠的精準,但是大多你想知道的知識,它都會對你毫不隱瞞。
2.4 互動性更強
形形色色的論壇、微博、微信平臺等新媒體的介質特性決定了參與主體的自由度比較高,這就使得人人都可以在新媒體上毫無遮攔地表達觀點,發表意見,甚至各種吐糟。但常言道“人言可畏”,而網絡的受眾是如此龐大,如果網絡上對某些違法行為或不良品行進行輿論討伐,就如同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一樣,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雖然網絡是個眾聲喧嘩之地,一旦形成一邊倒的民意,就會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一定程度上起到非常有力的輿論監督作用。
3 新媒體的“軟肋”
新媒體的攻勢雖然疾風卷雨般來勢兇猛,但傳統紙媒并非就沒有轉機,關鍵就在于如何看清并掐住新媒體的“軟肋”,并凸顯、放大自身的優勢。筆者以為,新媒體縱然玩得風生水起,但也有如下“先天不足”。
3.1 信息量大、易失真
目前,新媒體信息源一是通過普通網民自主自發上傳的,大多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往往過于感性、情緒化,缺乏專業、理性的分析;二是直接轉載紙媒的二手信息。新媒體的這一屬性,使其很難有一個成熟、完善、專業的新聞采寫隊伍,只是把紙媒當作他們的生產車間,而自己就像一個搬運工一樣,免費復制、無償使用。這種狀況很不正常,也難以持久。
再者,新媒體作為最具有民主性格的信息發布平臺,由于信息發布者的身份、教育程度、道德水準的良莠不齊,往往伴隨著真相和謠言難以捉摸的情況。在大多數網站上,大量的信息缺乏系統的梳理和篩選,垃圾信息隨處可見,有些甚至是非常有害的信息,這和官方經由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有質的區別。而傳統紙媒則要經過采寫—編輯—出版的固定流程,完成這一流程的時間幾乎是不容壓縮的,再者,因為其版面的有限性,時間的固定性、采寫隊伍的專業性,允許報道者去精心梳理、去偽存真,給讀者提供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信息。
3.2 偏重泛讀,隱患讓人擔憂
大多數時候,人們借助新媒體手段了解國內外大事或者搜索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首先需要坐在電腦前,即使在手機閱讀越來越普及的今天,你也得低下頭、不停地抖動你的大拇指來獲取快速便捷的閱讀體驗,但這種閱讀方式容易受限于上網流量、手機費、手機內存以及電池容量等因素的制約。可以說,新媒體閱讀目前還只偏重于泛泛而讀、大多淺嘗輒止,無法享受深入閱讀的美好體驗。
此外,通過手機、電腦等新媒體手段閱讀容易造成視覺上的“斷點”。如通常我們看報紙、雜志的版面,標題、圖片一目了然,讀者能很快獲取文章的整體感,但網絡瀏覽通常只能從上到下一頁一頁地翻看,直覺上整體感官體驗較差,更重要的是,長時間在手機、電腦上瀏覽信息除電磁輻射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之外,閱讀者的眼睛、手腕、頸椎等,長時間在網上瀏覽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現在的手機病越來越嚴重,不得不讓人擔憂。
4 紙媒突圍的舉措
了解了什么是新媒體,掌握了基于大數據的新媒體思維,傳統媒體的改變和突圍就勢在必行了。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筆者認為,盡管受到了嚴峻的考驗,但傳統媒體憑借其專業性、權威性以及出產優質內容的能力,恰恰是新媒體所看重和欠缺的硬傷。適者生存,變者可活,不變即死,這是紙媒面臨的殘酷現實。在激烈的新媒體洪流中,只要認清形勢、順勢而為,紙媒再次煥發新生也不是不可能的。
4.1 放大自身優勢
紙媒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主動變革、融合貫通才有出路。首先是在內容整合上深耕細作,細分讀者群體,打造更多、更深入、更細致的新聞專題,堅持內容為王,以質取勝,提升讀者的忠誠度。其次是加強紙質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扎根到火熱的讀者群體當中,加強互動交流,一方面可將紙質媒體的閱讀愛好者轉化成新媒體的愛好者,另一方面也可引導習慣于網上閱讀的朋友成為紙質媒體的受眾。
與新媒體的快速反應能力相比,報刊等紙媒的深度報道和權威觀點才是其生存的看家本領。作為傳統紙媒采編人員及報道者,滿足于動態新聞的即時報道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對某一個問題或某一種觀點深入、理性而科學的剖析,不停留在事實表面,而應該利用傳統媒體天然具有的相對充足的編排、考證、分析時間,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及因果關系,對新聞事件或某些觀點做出詳實充分、有理有據的深度報道,讓受眾在看過電視、網絡之后仍然能夠獲取到更受用、更滿意的信息含量,幫助受眾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明晰立場,豐富體驗,指導生活。報刊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手段,要不比海量比原創,不比時效比實效,不比速度比深度。
4.2 媒體融合,優勢互補
當今社會,網絡發展如此之快,互聯網思維無處不在,而新媒體颶風又來勢洶洶,這讓過去一直養尊處優的紙媒有些措手不及。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一方面應建立健全相關的新聞法規,學會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改變新聞產品被網絡等新興媒體無償或廉價使用的現狀,不能讓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從業者的辛苦付出無端地成為新媒體的義工;另一方面,媒體融合、互聯互動乃大勢所趨,只有相互借鑒、互通有無,才能同生共存。
“融媒體”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理念,這個理念力求共榮共生,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都發揮到極致,變單一媒體的競爭力為多媒體的合力,相互借鑒、共同提高。要想從根本上起到遏制網絡發展是不可能的,但是兼容并蓄、實現雙贏則大有可為。面對新媒體咄咄逼人的局面,傳統媒體應“順勢而為”,放棄對抗,拋卻偏見,走媒體融合轉型之路,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擴大影響的目標。
老去的只是紙媒的商業模式,而有核心內容、有價值的報道將永遠普惠于世。媒體融合是一場全方位的革新,也是一場新的摸索歷程。一切的傳播都將在內容之上的前提下,以用戶為中心,而其傳播方式必將多元化、互聯化,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版權思維,從內容走向服務,圍繞服務探索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屹立不倒、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高西廣.網絡沖擊下傳統紙媒如何突圍[J].今傳媒,2012(6):114-115.
[3]聶冬晗.認真應對移動媒體時代的到來[J].新聞愛好者,2012(7):14.
[4]楊建.在新媒體環境下紙媒有效延伸閱讀方案的設計與實踐[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