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復雜性思維的興起和發展,對研究和解決當代具有復雜性思維特點的大學生做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論指導,根據當前大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更具有廣泛的外延和更深層次的復雜程度,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運用傳統的、簡單性思維模式已不能有效的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著和諧方向發展。本文根據復雜性思維的特點分析當前大學生蘊含思維的復雜性,把復雜性思維運用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客觀存在來面對,它的運用為大學生復雜性的動態系統提供了理論基礎,對研究和解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 復雜性 思維 思想政治教育 意義
作者簡介:陳婭,遵義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2015級研究生,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10
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復雜性思維方法與當前大學生所處的復雜性的時代語境相匹配,因而它的引入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運用與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和時效性。從文獻研究看,復雜性思維已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體現在引入課堂教學、課程的設置等運用,研究大多是停留在現實問題的描述上,而沒有從大學生這一重要客體進行系統、深入分析,未能對大學生的復雜性思維進行本質上的研究及規律的探尋,沒有形成一定系統的思維模式付諸于實踐。面對上述現象,筆者認為用一種新的復雜性的思維的認知方式來研究和解決現實大學生存在的復雜問題,教育者要做到知己知彼的戰略戰術來應對大學生復雜性的思維方式的動態變化,這將意味著教育者需用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即復雜性思維方法。
一、國內外學者對復雜性思維的提出背景和特征分析
20世紀上半葉隨著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簡單性思維在諸多方面的局限性逐漸受到批判和挑戰。首次提出復雜性思維概念的是法國埃德加·莫蘭,他重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融合,這對提出“復雜性思維”奠定了理論源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莫蘭為首的學者認為,西方文化重實證分析,對缺乏人文關懷的思維形式加以批判,并由此提出“復雜性思維”并運用來思考世界和認識世界,以此來增強各學科互相融合、使知識更具有系統性、整合性等特點,他認為“復雜性的思維方式并不是用無序的概念來代替有序的概念,而是致力于實現有序、無序和組織三個概念之間的對話。”學者小威廉姆·多爾首次將復雜性思維用于教學,他認為“在這個我們所生活的復雜的、多元化的、全球化的和技術取向的社會中,我們相信一套新的話語實踐是需要的,這種話語實踐將會形成、接受我們所發現的復雜性,與其共同發揮作用,而且與其休戚相關”,這為復雜性思維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我國學者主要從復雜性思維的特征進行分析,學者金吳倫在《復雜性思維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復雜性思維具有不連續性、不確定性、不可分離性、不可預測性”特征;陳少平、陳桂香認為復雜性思維的特點有非線性思維、自組織性思維、開放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混沌性思維;還有學者認為,復雜性思維方式有自組織性、非線性、不可還原性、開放性幾個基本特征。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復雜性思維方式是對簡單性思維方式的繼承、超越和整合,它具有簡單性思維方式不具有的優越特征,遵從系統性、科學性、完整性、全面性、動態性的方向出發來分析人們的思維特點。
二、復雜性思維方法分析當代大學生思維特點
第一,從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出發,社會歷史本身也就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多要素、多結構、多層次,并且是有復雜系統的有機體,客觀世界本身就具有錯綜復雜性的結構特征,大學生正處在這一錯綜復雜性客觀世界當中,客觀世界存在決定大學生的思維特點的存在,處在復雜的客觀世界的大學生必然存在復雜性的思維特點。
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青年觀認為,處于大學生群體的青年必受制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具有社會屬性及群體特性:自覺適應能力、獨立選擇能力以及能動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確立起主體意識,實現生理、心理的成熟,而這種主體意識還有一定的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體現在大學生青年群體中本身就存在具有不同層次和不同個性特點,當然,大學生群體處在這種復雜系統的有機體中,他們的社會關系也必然是非常復雜的、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關系網,而每個大學生正生活和游離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上,其復雜的社會關系網必然決定大學生復雜的思維特點。
所以對大學生思維特點的客觀認識,應該從多角度、多層次、全面、系統、發展、動態因素來分析,力求做到深入,細致,就越接近對大學生復雜的思維認識。那么如何實現對大學生復雜性的思維思想政治教育,就得遵循復雜性的思維方法進行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活力顯著增強,社會轉型速度加快,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利益關系日益復雜,處在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對大學生的認知特點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功利主義增強,價值判斷標準模糊。西方敵對勢力抓住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增強、接受信息快等思維特點,加大對大學生群體進行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滲透,比如大肆宣揚普適價值、論民主社會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加大美化他們所謂“自由、民主、平等”等價值觀,于是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大學生便開始關注各種社會思潮。他們的精神世界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極力追求個性自由化和意識自主化,其思維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第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群體對世界的認識渠道和視野大大拓寬,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增強,為大學生注入新時代的精神食糧、生活及行為方式產生著巨大影響,它本身所蘊含的合理性,普遍被大學生選擇并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一方面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取及時有效的信息和獲取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比如,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和利用網絡購物、溝通交流以及社會參與等。他們作為中國網民主體的青年群體,網絡信息無時無刻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網絡形成一個龐大的數字空間使得大學生對現實生活時空上得以無限延伸,巨大而深入地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思維方式變革必然也是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不是傳統思維方式的繼承和簡單的發展,而是網絡中多種信息對大學生的思維進行滲透、被他們不知不覺的吸收、改造,并由此而產生的思維的變革。
另一方面網絡在大學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同時,其又對大學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足夠的辨別力、缺乏理性、理想信念迷惘、責任意識缺失等嚴重問題,對網絡信息和社會思潮一應俱全地呈現在他們面前, 沖擊著他們的思想世界,又加上大學生群體一代拒絕被選擇,厭惡被說教,他們喜歡做出自己的價值選擇和凸顯自我意識,他們勇敢的闡釋自己,渴望認同,敢于追求,并且希望別人對他們的追求給予認可。“由此他們面對現實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缺乏理性思考,面對網絡的虛擬性,易使他們產生虛假心理與反現實心理及反社會心理。”這是他們思維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大學生思維變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具有鮮明的大學生的群體時代特征。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對個體的關注,從個體的內部出發,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一個個單獨的個體,是互相有聯系的一個思維方式復雜性的變化系統,而且還必須認識到這個系統是不可預測的、不連續性的、不確定性的、不可分離的、動態的、時刻都在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就存在復雜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學生的整體性的認知目標,實際上,在復雜性的思維模式下,整體與個體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認識個體,整體才能凸顯最大功能,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最大優化。
從以上分析不難得出,復雜的社會存在決定大學生復雜的性的思維模式,大學生正處在復雜多變的時代語境當中,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世界多元化文化和個體內部的多種因素的影響,使高校大學生正面對一個空前復雜和充滿不確定性的開放的世界和錯綜復雜的世界環境,從而隱射出復雜的思想特點。
三、復雜性思維方法運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第一,通過以上對影響大學生的復雜的思維存在及因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復雜的系統,而復雜性思維模式為教育者提供了認識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思維變化和社會變化,為更好的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扇思維之窗,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論指導,使被簡單性思維所忽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和真實現象得以呈現,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了可行性、實效性。
第二,復雜性思維對當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創新功能,馮士季從基于復雜性思維的教師課程創生出發,提出課程實施中“人”的因素,包含教師自身變化和對學生特點的全面認識。這體現復雜性思維的非線性特征,因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多維度、多方面,是極其復雜性的,復雜性思維從內外因出發,既關注教育者本身的變化,又從重視學生個性特點,而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個性,教育者只有根據學生個性特點的變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從復雜性思維視角出發,充分的認識個性,共性才得以完美的認識與駕馭,只有充分認識個性目標,才能保證共性的整體目標得以實現。
復雜性思維方法對運用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打破了傳統的線性因果關系的科學研究思路,許多通過傳統的簡單性思維根本無法與現時代大學生復雜的思維方式尋找到了一條可行性的解決措施,即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的是同樣采取復雜性科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大學生的復雜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復雜性也代表了這個時代人類思維方式向著復雜性的趨勢發展。王浩認為,復雜性思維的動態特征把研究對象看作是有生命的、會演化的系統,也就會涌現出復雜的行為。大學生的復雜性思維方式的變化趨勢,教育者通過不斷地獲取大學生的這些變化,著眼于大學生思維方式呈現復雜性的變化趨勢,因而用復雜性的思維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綜合上述對復雜性思維的提出背景、特征分析,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及大學生所處的復雜的思維的時代等特點,教育者通過運用復雜的思維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大學生思想的客觀要求,是把他們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效地、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教育,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去認識、探究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群體現象的新特點,從歷史的、現實的、動態的眼光分析大學生所處時代本質及規律的認識,從而為生活在現時代具有復雜性思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法]埃德加·莫蘭.論復雜性思維.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
[2][美]小威廉姆·多爾.復雜件思維:存在關系之中.全球教育展望.2010.
[3]金吳倫.復雜性思維的特征.科學技術哲學.2005.
[4]陳少平、陳桂香.復雜性思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論析.高校輔導員.2016.
[5]倪婷婷、馮艷、熊威.復雜性思維下的高校課程抉擇.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7.
[6]楊立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研究.中共中央黨校.2013.
[7]王萍.芻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復雜性——基于復雜性思維的視角.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
[8]范小強、王建利.高校學生認知形勢與政策的影響因素探析.理論探討.2016.
[9]于冰.淺談網絡因素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科教文化.2012.
[10]林筱瓊.復雜性思維視閾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創新實踐研究.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
[11]李荔.復雜性思維下教學評價的特征.教育與職業.2013.
[12]馮士季.復雜性思維視域下的教師課程創生.課程教學研究.2016.
[13]王浩.大數據時代下的思維方式變革.東華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