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學生主動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對于幼兒來說,幼兒階段的學習是啟蒙階段,更是對學生后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幼兒教育時期,必須采用正確的方法來提升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從小就喜歡學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對幼兒的一生都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幼兒教育;學習興趣;方法途徑
我們都說學習要從幼兒抓起,這是具有理論和實踐依據的,幼兒時期是學生的行為習慣和興趣養成的時期,這一時期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都會對他們日后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發展,教師和家長都更加注重幼兒教育,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較多,父母將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了育兒上,幼兒教育開始迅速發展。幼兒時期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有著深遠意義的,這一時期的孩子心智還較未成熟,可塑性強,教師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對知識產生興趣、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樣他們就能在興趣的驅使下去學習,從小養成積極探索、認真思考的好習慣,這能夠讓孩子從小就贏在知識的起跑線上,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因此,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就肩負著很大的育人責任,教師必須運用爭取的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善于發現一個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多和孩子交流,舉辦一些有益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善于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并加以引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調皮也好,內向也罷,都是幼兒內心的自然流露。作為幼兒教師,不能以個人情感來對待幼兒,需做到一視同仁。細心是最首要的,因為幼兒的世界和我們是不同的,他們總能發現很多奇妙的東西,然后被吸引。教師要善于觀察每一個孩子,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并且利用這一興趣來大做文章,對孩子們進行積極的引導。例如,孩子們在課外活動的時候,都蹲下來看花壇邊上搬運食物的螞蟻,教師發現了這一現象后,就可以利用孩子們的興趣來加以引導。在課外活動結束的時候給孩子們講螞蟻搬家的故事,將螞蟻那種堅持不懈、努力團結的精神通過故事傳達給孩子們,讓孩子們能夠在日后學習螞蟻的品格,變得更加優秀。教師通過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再給孩子們啟迪,孩子們都很容易接受,學習的興趣也會增加。
二、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
幼兒時期的孩子本來就是好動的,喜歡接觸更多新奇的事物,喜歡玩耍,教師要注重解放孩子們的天性,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充實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他們課余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了,孩子們也能容易在輕松的氛圍中培養起對學習的興趣。課間活動,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戲,比如說貼人、老鷹捉小雞等,在學生享受游戲的快樂的同時,教師可以讓他們了解游戲背后的意義,讓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學習。教師還可以開展春游的活動,帶學生去附近的田野里玩耍、擁抱春天,讓孩子們用心觀察,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活力。在春游結束后,教師可以開展一次小型的主題班會,讓每一個孩子上臺講講自己觀察到的春天,這時,孩子們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創設課堂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創設合適的課堂情景能夠讓孩子們更好地融入課堂,更加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從而在課堂學習中有更大的收獲。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孩子們的學習成效。例如,在美術課上,教師讓孩子們畫《我眼中的四季》,教師可以講一個小故事,天使來到了人間,他看到了人間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然后就不愿離去了。教師還要給孩子們展示一些春夏秋冬四季的風景圖片,讓孩子們能夠沉浸在四季的美景中,進入大自然的懷抱,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提升對美術課的興趣,也能夠激發他們的靈感,讓孩子們能夠創作出更加豐富、更加美麗的作品,他們的學習成效也能得到較大的提升。
四、通過表揚來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階段,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這一時期的他們是最單純的,也最需要表揚和鼓勵,在得到教師的表揚之后,孩子們就會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和認真,學習的興趣也就會漸漸地培養起來了。幼兒時期的孩子對一個事物的興趣其實是很容易培養起來的,但是由于他們的不成熟,他們的興趣是不穩定的,可能會輕易消失,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興趣一旦消失是很可惜的。所以,教師必須通過表揚和鼓勵的措施,在孩子們做得好的時候及時地給予他們肯定,這樣才能使孩子們的興趣持續下去。另外,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不然只表揚少數的孩子,容易使其他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所以應該對每一個孩子都給予肯定和鼓勵。
總而言之,幼兒時期是孩子們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的良好時期,這一時期教師必須運用正確的手段和途徑,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性和創造性思維,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嚴曉慶.培養幼兒學習興趣的方法與途徑[J].知識文庫,2015(11).
[2]司興華.淺談培養幼兒學習興趣的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