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鴻
摘 要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周小川行長也強調,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這意味著未來五年金融業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以穩健經營為目標,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構建新的行業監管方式和業務發展模式,改進服務方式,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益,促進金融業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更為強大的動力源泉。
關鍵詞 金融業;實體經濟;經濟發展;關系;金融創新
一、陜西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現狀分析
2016年,人民銀行運用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促使陜西省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明顯回升,融資成本持續下行。
(1)貸款總量分析。2016年3月末,全省小微企業人民幣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余額為2817.05億元,較上月新增69.95億元,同比增長17.49%,較上月提高1.54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3.7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占企業貸款比重為28.18%,較去年同期提高0.92個百分點。
(2)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分析。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存貸款抽樣統計數據顯示,隨著降息政策作用不斷顯現,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下行。2016年1季度,全省新發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85%,較去年同期下降167個基點,下降幅度大于同期基準利率降幅。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高于大中型企業142個基點,差額較去年同期縮窄33個基點。
(3)小微企業授信狀況分析。3月末,全省小微企業授信戶數達9215戶,較去年同期增加2341戶,同比增長34.06%。據調研,部分金融機構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在支持小微企業方面主動性增強,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大便利。
二、經濟新常態下發展實體經濟意義深遠
實體經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必須以工業品大規模生產和供應為前提,根本之策是建立起高度發達的實體經濟生產體系和先進技術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就業、創造更多收入、帶來更大消費,才能給群眾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生活產品,提供更多元的優質服務,才能更有效地推進城鎮化進程。
三、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1)正確區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周小川在《財經》年會上對什么是實體經濟、什么不是實體經濟做出了明確的區分。他指出實體經濟不僅包括生產實物的農業和制造業,也包括服務業。尤其在中國,過去我國實施計劃經濟時強調物質生產,這當然是實體經濟,但是不能把實體經濟視為物質經濟,只強調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或商品,而忽視服務業?,F在服務業在i很多經濟體中占了GDP 的大部分,服務業大多屬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產物,以服務于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是從信用關系和信用制度中產生的虛擬資本衍生出來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經濟活動形態。
(2)金融業與實體經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二者應該均衡發展,一味的發展金融業而忽視實體經濟會導致泡沫經濟,出現經濟虛假繁榮的現象;但是只顧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不顧金融業的發展與創新則會導致實體經濟萎縮??茖W合理的發展金融業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以,在發展金融業的同時也要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統籌兼顧,協調實體經濟與金融業,保持經濟在穩定中前進。
(3)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承載。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全力做好實體經濟這篇大文章,是我們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關鍵舉措。
(二)實體經濟發展中金融業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撐,金融業在實體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首先,對于金融而言,它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工具,在發揮資源的優化配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金融業在引導資金進入市場方面有很大的主導權,能夠引領資源的適度集中和優化配置。其次,金融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科技創新等諸多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金融業在實體經濟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怎樣引導金融業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成為當前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四、金融改革落實新舉措,創新模式提供新供給
(一)大力發展創業金融,破解創業融資難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激發創新的重要途徑。創業金融,目的就是通過一整套的金融制度創新,包括新三板、天使基金、PE/VC以及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切實解決創業者的融資難題。
發展創業金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企業孵化、上市,并支持創業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籌集資金;另一方面,要支持并推動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努力向創業企業提供結算、融資、理財、咨詢等一站式系統化的金融服務,對于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和符合國家政策的項目,要扶上馬、送一程,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在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拓展金融業發展空間。
(二)提升金融服務供給效率,服務實體經濟
近年來,金融業服務實體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促進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需求之間的有效匹配、完善貨幣政策、改善金融監管、創新財政支持、提升銀行公司治理水平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需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雙輪驅動。從國家層面,應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制定有針對性地優惠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堅定服務小微企業、三農領域、貧困地區發展的戰略定力,增加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有效供給,著力解決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金融機構層面,需要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使普惠金融的供需兩端更加匹配;通過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工具,降低普惠金融的服務成本;通過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控制普惠金融的業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