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百年特展
中國有很多的博物館,有的博物館關注人文歷史,也有博物館是自然科學類的,可謂琳瑯滿目。中國的博物館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從無到有,經歷了復雜而艱辛的過程。2016年是中國第一家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一百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致賀信,贊揚了他們長期以來卓越的科研成就。
1916年,中國第一批地質專業學生畢業,他們以自己的學習成果舉辦了“學生成績展覽會”,而那個展覽會就成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第一批收藏。之后由于戰亂,博物館從北京遷到南京,再遷到重慶,最后又遷回北京,但始終沒有中斷,成了中國傳承最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了紀念這個中國博物館史上的偉大一步,2016年12月,中國地質博物館舉辦了“2016首屆中國礦物展”,以“天地之精華,造物之靈秀”為主題,把國內公立地質博物館,甚至是私人藏家多年收藏的礦物精品,一起展示了出來,成為中國地質學百年來重要發現的一次大匯演。
什么是礦物呢?礦物就是自然形成的固態單質或者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會穩定存在。學過地理就知道,全世界各地,都有礦產,好比說銅礦、鐵礦、金礦等不一而足。礦雖然多,但是由于天然條件的限制,大型的礦物晶體非常少見,不同礦物晶體結合而成的集合體更是罕見,學術界管這些晶體叫作“礦物晶體標本”或者“礦晶標本”。美麗的礦物晶體標本是很珍貴的,對于專業博物館和礦物晶體收藏者而言,都是夢寐以求的心愛之物。
中國有幾個礦物晶體大省,好比說湖南、湖北、四川、內蒙古等。但是頂級的礦物晶體也許會出現在任何地方,好比說國家地質博物館收藏的藍銅礦,華麗耀眼,產自廣東陽春;而中國最優質的私人礦晶藏品,號稱“中國皇后”的菱錳礦,產自廣西梧州。
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但是口號總要落到實地才能具象。中國地質博物館以百年館慶之機,向人們展示了中華大地之下令人驚奇的寶藏,用全國各地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礦物晶體,真切地展示了什么才叫“地大物博”,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