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伽茵(遼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廠, 遼寧 盤錦 124010)
曙51塊優化層系注水開發效果研究
張伽茵(遼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廠, 遼寧 盤錦 124010)
曙51塊為一復雜斷塊油藏,已處于低產、高含水開發階段,調整前采出程度已高于標定采收率,綜合含水高達91.2%。在認真開展開發矛盾和開發潛力分析的基礎上,按照“注好水,注夠水,精細注水,有效注水”的工作方針,為有效提高儲量動用程度,改善注水開發效果,在開展綜合地質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優化注水開發層系調整方案,通過重構注采井網,有效盤活了資源,提高了區塊和單井產量,并為下步高效注水開發奠定了較好基礎。
高含水;優化注水;注采井網
曙51塊位于曙光油田北部,是一個被斷層復雜化的構造巖性油藏,是曙光油田的一個主力區塊,開發目的層為下第三系東營組東二段油層。區塊含油面積0.72km2,石油地質儲量145.2×104t。油藏埋深-1500m~-2200m,為巖性構造油氣藏。
目前開發中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1)井況差,當前開采層位實現二次開發難度較大。由于該塊埋藏較淺,儲層膠結疏松、出砂嚴重,導致井況變差。區塊內目前共有套變、落物井9口,占油水井總井數的37.5%;其中油井6口,占油井總井數的40%,油水井井況復雜。井況變差導致注采井網不完善,注采關系不對應,為下步二次開發調整帶來困難。(2)d22、d23段剩余可采儲量小,挖潛空間有限。曙51塊已經進入開發中后期,采出程度達到25.2%,已接近標定采收率25.7%。從分層采出情況來看,目前d22與d23段剩余潛力較小,且不具備二次開發的井網條件,開發效果難以進一步改善。
曙51塊油層埋深具有含油井段長,解釋油層多,厚度大等特點,縱向上儲量動用不均,水淹差異較大,現有井網條件下常規注水開發難以進一步改善區塊開發效果。且受井況問題制約,難以完善注采對應關系,實現二次開發。為進一步改善區塊開發效果,提高儲量動用程度,決定在曙51塊篩選優勢儲層,實施精細注水,實現優化層系注水開發。
(1)油層發育: d21段油層在構造高部位分布較為集中,平均油層厚度15.5m。中北部油層厚度較厚,邊部油層厚度相對較薄。d22油層在全區均有分布,含油面積相對較大,平均油層厚度11.3m。d23段油層發育較差,主要分布在斷塊西部,東部靠近曙光斷層除無油層發育,平均油層厚度3.7m。(2)連通狀況:曙51塊不同層系連通系數存在差異。d21連通程度最高,油層砂體發育穩定,連通系數達70%,有利于注水開發。d22連通程度稍差,連通系數50%;d22連通程度差,油層呈透鏡體發育。(3)水淹程度:曙51塊d21段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斷塊北部構造高部位,且有純油區存在。d22水淹相對較為嚴重,僅在局部區域存在弱水淹區。(4)儲層物性:曙51塊不同層系的物性存在差異。通過對比分析, d21的平均滲透率1447.1×10-3um3,平均孔隙度達到23.6%,d22的平均滲透率1078.5×10-3um3,平均孔隙度達到21.7%,d21段的孔滲性略優于d22段。
綜合以上分析,最終決定將東側斷塊的d21油層組作為下步優化層系調整的主要目的層位。
根據曙51塊d21段油層分布特點,圍繞目前注水井分布規律,共針對d21段規劃了兩套注采井網方案:面積注水及邊緣注水。
方案一:面積注水。完全利用現有注采井網,無需轉注工作量,減少作業成本,且調整后注采比較高。但該注采井網主要是根據原本大段合采,為同時滿足d21-d23段油層開采條件而規劃的,該種注水方式主要適用于油層分布不規則,延伸性差井;油層滲透性差,流動系數低;油田面積大,但構造不完整,斷層分布復雜的油層。而曙51塊d21段含油面積相對較小,油層發育十分穩定,不適合該種注水方式。
方案二:邊緣注水。根據油層發育特點及剩余油分布規律,將內部具剩余油潛力的2口注水井轉抽油井生產,在油水過渡帶附近重新布置注水井,形成邊緣注水。該種注水方式可使油水界面比較完整,水線推動均勻,逐步由外向油藏內推進,因此比較容易控制,無水采收率和低含水采收率較高。最終選定該套注采井網實施下步井網結構調整。
通過以上研究,最終確定對曙51塊d21段實施早期溫和注水,采用邊緣注水的方式補充區塊地層能量,改善區塊開發效果。
以“注好水,注夠水,精細注水,有效注水”為目標,在綜合地質研究的基礎上,實施分區域優化層系開發,提高儲量動用程度,改善注水開發效果。
3.1 區塊開發效果有所改善 (1)區塊整體效果。通過對曙51塊實施優化層系注水開發,區塊開發效果有了明顯改善。對比調整前,區塊日產油由14.5t上升到82t,日產油水平增加67.5t,平均單井日產油由1t上升到5.5t,區塊產量翻了五番。另外,通過在該塊實施溫和注水,區塊日注水量由173m3下調到115m3,有效控制了區塊含水率,綜合含水由91.2%下降到64%,實現了產液結構調整。方案實施以來,該塊累計增油17790t。
(1)對油藏發育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正確認識,是指導開發方案調整的前提,優勢儲層評價為優化開發層系提供保障。(2)根據油層特征和開發潛力,重構注采井網,是改善開發效果和實踐持續高效開發的重要手段。(3)選擇合適的注水時機、注水方式是實施注采結構調整成功的關鍵。
張伽茵(1991- ),女,,2014年7月畢業于東北石油大學油氣儲運專業,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