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老了,為了拍戲,他身上的每一塊關節都受過傷,他多次聲稱,這是自己的最后一部功夫電影,但他又屢屢食言,重新披上戰袍,越戰越勇。
幾代功夫電影人,李小龍的角色永遠帶著國仇家恨,熱血沸騰,李連杰的角色永遠氣定神閑,淵渟岳峙。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所塑造的角色,所講的故事,都是遠離我們生活的“傳奇”。他們所展示的,更多是神奇的“武功”,而不是來自民間的“功夫”

成龍父與子(房祖名)
成龍的電影中,“功夫”更多體現在街頭巷尾的輾轉騰挪,常見之物的奇思妙想,信手拈來,一條板凳,一張桌子,一把雨傘……都可以成為角色手中花樣百出的武器,處處都是功夫展示的舞臺。

成龍和李連杰
這樣的貼近現實的戰斗方式,除了對功夫本身設計提出要求外,情節和人物與之進行烘托,更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我們更多的是熟悉作為功夫明星的成龍,卻經常忽略掉作為創作者的成龍,事實上我們經常在成龍的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字幕:
編劇/導演:成龍
一個不懂故事的導演一定無法拍出好看的電影,同樣的,一個不懂電影創作,不懂故事編排的武指,肯定也無法編排出成龍電影中那些好看而接地氣,讓人緊張又讓人捧腹的場景橋段。
我們隨便找一部成龍經典的動作電影,去體會一下其中精彩的武打橋段,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其間的精彩遠不止武打這么簡單。其中任何一個細節的設定,都有著近乎完美的鋪墊和后續,每一個動作都不是單純的打斗,都擁有著它的“情節意義”,這一連串用故事模式串起來的“功夫”,才形成了成龍不同于李小龍,不同于李連杰或者甄子丹,真正只屬于成龍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功夫”。
功夫與劇情的完美結合,需要的是整體把握能力,而身為演員、武行、編劇、導演為一身的成龍,則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如果我們評選動作片的最佳演員,或許會有一些爭議,但如果我們將目光聚焦在功夫片,這個獨特的類型上,我們或許可以說,成龍是當之無愧的功夫之王。
成龍在拍攝中受傷記錄(不完全統計):
◎1975年,拍攝《少林門》時被打致完全失去知覺。
◎1978年,拍攝《醉拳》時眉骨受傷,眼角被踢爆。
◎1978年,拍攝《蛇形刀手》時被踢掉一顆牙齒。
◎1980年,拍攝《師弟出馬》時鼻骨撞裂。
◎1982年,拍攝《龍少爺》時下腭撞傷。
◎1983年,拍攝《A計劃》時頸骨重傷,鼻骨再次撞裂。
◎1985年,拍攝《威龍猛探》時傷手和指骨。
◎1985年,拍攝《警察故事》時脊椎骨第6-8節及骨盆撞到移位。
◎1986年,拍攝《龍兄虎弟》時腦出血,左耳頭骨凹陷,碎骨內移。
◎1990年,拍攝《飛鷹計劃》時胸骨被打裂、移位。
◎1992年,拍攝《超級警察》時面頰骨撞至移位。
◎1993年,拍攝《城市獵人》時被撞傷膝部,右肩扭傷、接脫臼。
◎1994年,拍攝《重案組》時扭傷大腿。
◎1995年,拍攝《霹靂火》時腳骨在開車時撞裂。
◎1996年,拍攝《白金龍》時嘴部撞裂。
◎1997年,拍攝《一個好人》跳橋撞傷鼻骨,高空墜下,傷頸骨。
◎1998年,拍攝《我是誰》左邊肋骨和腳踝受傷。
◎2001年,拍攝《特務迷城》時尾椎軟骨受傷。
◎2002年,拍攝《飛龍再生》時眼部受傷、當場血流滿面。
◎2005年,拍攝《神話》時,成龍墜馬受傷,更傷及腰部舊患,傷勢嚴重,被擔架擔離片場。
◎2012年,拍攝《十二生肖》一處跳躍戲時,成龍摔到地上足足有一分鐘時間,才緩過氣來,并叫道:“岔氣了岔氣了?!彪S后經現場查看,發現成龍腰部肋骨處有大片的淤血,如同刮痧。
◎2015年,拍攝《絕地逃亡》時,在廣西遭遇激流,成龍落下皮筏被卷到水里,工作人員來不及施救,成龍游泳不好,險些喪命。后來皮筏被水流卷回來,成龍才得以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