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出建議前,先來讀一段文字: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揚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譯文: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我可沒聽說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相信大家讀過這篇短小的《楊氏之子》后,一個“甚聰惠”的小孩子形象就深刻地留在你的腦海中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呢?
作者介紹楊氏之子,沒有從外貌到品質等多方面進行介紹,而是突出一點——“甚聰惠”,為表現他的“甚聰惠”,展開了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楊氏之子的確反應敏捷、非同一般,同時通過婉轉的語氣,展示出了一個有教養的孩子與長輩說話時應有的禮貌。文段通過楊氏之子的言行,表現了他的聰明與溫和有禮。
針對《我的爺爺》一文,小作者在寫的時候可以抓住爺爺的某個特點,用人物的言行細節,充分展示這個特點,那么這篇習作給讀者的印象一定會深刻許多。
有人可能會問,爺爺有這么多好品質,最應該介紹哪個呢?我們往往說不清楚哪個特點是這個人最突出的特點,不過不要緊,我們可以進行一些設想。你可以設想自己在向一個不認識爺爺的朋友介紹爺爺,或者你可以設想你是在向你與爺爺共同的熟人說爺爺身上的、只有你知道而別人不是特別了解的品質。這樣,習作不僅自然深刻,而且條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