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課程實施的應有之意,同時也逐漸成為建構“三級課程體系”以來實踐者的共識。由于對國家課程功能認識的偏差,導致實施中有窄化課程功能的傾向;片面或膚淺理解課程實施的特色化,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強調課程資源的整合,忽略了教師與學生教學資源的創(chuàng)生。
【關鍵詞】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校本化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3-0018-02
【作者簡介】田長青,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教育局教研室(江蘇無錫,214101)副主任,高級教師。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課程實施的應有之意,同時也逐漸成為建構“三級課程體系”以來實踐者的共識。經過對我區(qū)課程實施的相關調研,我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學校、老師在實施國家課程時,努力讓課程適應學校的實情與學生的實際,實現(xiàn)由理想課程向實踐課程的轉變。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由于對國家課程功能認識的偏差,導致實施中有窄化課程功能的傾向;片面或膚淺理解課程實施的特色化,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強調課程資源的整合,忽略了教師與學生教學資源的創(chuàng)生。如何應對實踐中國家課程校本化的諸多誤區(qū),本文試以我區(qū)八士實驗小學“模塊教學”實踐研究為例,談談我們的對策與思考。
一、提高課程的適切性:校本化實施的目標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其本質是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國家課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具有“普遍共性”,不同學校的學生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在實施過程中為了更好滿足學校、學生的需要,就必須倡導國家課程的“二次開發(fā)”。因此,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提高國家課程的適切性,讓課程實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促使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八士實驗小學之所以開展“模塊教學”研究,是因為他們認為發(fā)掘現(xiàn)行教材中文本語言規(guī)律與單元編排規(guī)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yè)要求,教師如果不能創(chuàng)造性使用,就不善于陪伴學生學好語文。加之學校的閱讀教學已經固化為導入、初讀、精讀、拓展、總結的線性模式,學生缺乏課堂在場感,久而久之將會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為此,他們在閱讀教學的內容上以模塊的方式進行整合和拓展,模塊由相同主題內容構成,可以是現(xiàn)行教材中的單元,也可以是打通單元后的重組教材,還可以是課內外教學資源有機統(tǒng)整。同時從閱讀教學方式上加以突破并進行課型的重構,促進學生通過更廣泛意義上的閱讀,不斷進行對話交流,從而尋求自我理解,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當然,這種指向提高課程適切性的創(chuàng)造,必須基于對國家課程功能的深刻理解與準確把握。八士實小在進行此項研究的過程中,始終把“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任務,確立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理念”作為前提,做到了既忠實執(zhí)行國家課程,又依據實情開展有意義的實踐,學校的教學特色有了顯現(xiàn),學生也得到了發(fā)展。
二、推進學生的學習:校本化實施的關鍵
在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師(也包括學校)根據課程目標,在保證目標達成的前提下,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則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包括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努力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發(fā)展。為此,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讓他們有興趣,有經歷,有發(fā)現(xiàn),是國家課程得以校本化的關鍵。
在推進“模塊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八士實小努力關注學生的在場感,在課程實施中營造安全對話場、實踐語用場、思維發(fā)展場,讓學生愉悅對話,語言得以生長,思維得以發(fā)展。他們在構建單元模塊教學結構“整體感知、組合研讀、立體拓展、特色分享”的基礎上,嘗試進行多種閱讀教學新方式,如導讀、聊讀、比較讀、賞讀、群文跳讀、吟誦讀等,讓學生讀而有味,讀有智慧。以聊讀為例,教師以學生伙伴的姿態(tài),循著學生的理解路徑,邊讀邊聊,以聊促讀,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卷入到對文本形式、情感、價值等的認知、理解、體悟中,從而得到語言能力的提升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事實上,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為避免片面追求學校特色,就得讓學生走到課程實施的中央,從學生的原點展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圍繞學生的學習進行教學活動,以學生的發(fā)展來評判實施的優(yōu)劣。也唯有此,校本化實施的價值才能彰顯。
三、實現(xiàn)課程的統(tǒng)整與融合:校本化實施的抓手
課程再“加工”,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主要途徑。通過課程統(tǒng)整,我們可以把與學生學習相關聯(lián)的要素和內容有機整合,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全面的問題背景,促使學生主動地解決問題,達成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fā)展。從這一意義上說,課程統(tǒng)整實現(xiàn)了課程整體育人的功能,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在課程統(tǒng)整過程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需要,讓課程內容與學生相遇、融合,促進學生的經驗生長與人格發(fā)展。因此,實踐中,我們既要強調學科間整合,學科跨界整合,更要倡導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整合,實現(xiàn)對國家課程的再認識、再詮釋、再行動,從而助力師生的成長。
八士實小在實踐中,也緊緊以課程的統(tǒng)整與融合為抓手,讓自己的行動更有成效。他們起始基于語文學習內容與主題設計模塊,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誠實與信任》《珍珠鳥》《九色鹿》以生活敘事、民間故事等方式昭示誠信為人,組成模塊訓練對話、細讀動詞、品讀人物、積淀優(yōu)秀品質。學生憑借語言體會表達,在言語揣摩與表達建構中形成判斷,表達情感與體驗。而后基于學習方式設計模塊,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望月》與《灰椋鳥》一靜一動寫景,以一切景語皆情語為主題組成模塊賞讀。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廣玉蘭》與《夾竹桃》同樣寫花,組成“花之韻”模塊后,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閱讀過程中“聞其香”“賞其形”“品其質”。更多的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設計模塊,4~6年級教材編排有名著導讀,通過《三打白骨精》聊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走進《西游記》原著;由《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教學引發(fā)《魯濱遜漂流記》導讀、交流。學生的學習有了情趣,更有了發(fā)展。
總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國家課程的教育價值,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學校與學生的發(fā)展。這既是我們實踐工作者的權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還需強化學校課程的規(guī)劃、管理與評價重建,保障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順利實施。也唯有此,課程的功能與意義,才能在實踐的土壤中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