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摘要】小學低段學生起步習作訓練任務艱巨而復雜,由于小學生在認知上的特殊性,又加之現階段區域差異性較大,沒有現成的規律與模式可循,為做好小學低段習作教學工作,筆者秉承“愛才是教育的全部”這一觀點,以訓練有序觀察為重點,以提升語言積累和修辭應用為保證,以培養寫作興趣為核心,強調內驅力的調動,強調家校共育,為提升小學低段習作教學效果提供了較好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低段;習作;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三年級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而且安排“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但小學三年級學生識字量不大,閱讀量不多,生活閱歷較少。作為學生最頭痛的事就是習作,沒有興趣,無話可寫。作為語文教師最頭痛的就是習作教學,由寫話訓練過渡到寫段訓練,看似簡單,其實較難。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總結了如下一些不成熟的經驗供各位同仁一起探討研究。
一、培養學生掌握細致觀察的能力
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是智力活動的基礎,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良好的觀察力是孩子學習、生活、解決日常問題的基礎,是孩子智慧的門戶。有一些孩子的語文基本功不錯,語句很流暢,敘述很有條理,結構能力也可以,可就是不會具體描寫,不會細節描寫,文章也因此像流水賬,不生動,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很好的觀察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從身邊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做起。要找出這些人、事、物與眾不同的特征并認真的記錄,以備不時之需。當然觀察不是漫無目的,比如,你把孩子領到了公園里,不能任由孩子漫無目的地東走西逛,而必須給孩子指定觀察目標,或者說圈定觀察的范圍,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學生要明白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否則很可能讓孩子在目不暇接的環境中不知所措。做到這點,需要在事先有個籌劃,也就是教者心里首先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順序、有重點。
二、培養學生增加語言積累的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多次提及“語言積累”這個問題。可見,積累對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級習作教學的重要性。確實,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更不能寫出好的文章。而且寫好文章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因此,低年級的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我們可以從聽故事、摘抄、古詩詞賞析、讀背優秀文學作品、仿寫等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習作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真情實感。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學生的習作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培養學生使用修辭手法的能力
有的老教師總是認為學生的習作沒有韻味,不管寫什么都像一杯白開水,這與學生的語言積累不豐富有關,更重要的是一些學生不會正確的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小學低年級接觸的修辭手法不外乎就是比喻、擬人、排比、設問這幾種。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使用修辭手法就必須使其能在語言中辨識各種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反問的特點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只要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并使用修辭手法,他的習作一定會慢慢變得有血有肉、豐富多彩。
四、培養學生模仿仿寫的能力
絕大多數低段小學生心中沒有習作的概念,不知道怎么寫,是很正常的事。我們教師必須從小學生自身實際出發,降低習作訓練的難度,幫助其克服習作的思想障礙,提升學生習作訓練的興趣。筆者訓練小學低段學生初次習作常用的方法就是仿寫,模式為:
第一步:在教師、學生、家長的共同參與下,讓小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則小故事——照書仿寫(略有改動亦可不改動,教師只作鼓勵性評價);
第二步:在教師、家長的共同指導下,讓小學生自己設想置身小故事之中,身臨其境,參照故事,摹寫自身活動(必須有部分改動,教師只作激勵性評價);
第三步:小學生仿寫習作的再次完善(教師個別指導),小學生本次仿寫習作班類展覽(教師積極評價,增強其信心,激發其興趣,讓更多學生充滿渴求,比學趕幫超);
第四步:經過一到兩個月的仿寫訓練,在此基礎上,成立互助興趣小組,脫離書本,在一定范圍內自擬題目,學寫自己喜歡的人、物、事,日記常態化(加大分類指導,教師與家長均需參與督查);
第五步:命題作文,大范圍點評、展覽,征文比賽(班內、校內、校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內驅力,讓其從“學好”到“好學”轉變)。
總之,培養低段學生的寫作能力,特別是低年級的起步習作訓練是艱巨而復雜的,不過只要教師用心,從培養寫作興趣入手,以訓練有序觀察為重點,伴隨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先說后寫,不厭其煩的引導和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孟四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