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捕捉美,理解美,發掘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是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就此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審美;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春色滿園關不住,萬紫千紅總是春”,初中語文每一篇課文,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閃爍著美的光芒。如果失去美,語文課堂就猶如一張失血的臉,顯得蒼白無力。為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捕捉美,理解美,發掘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了美感教育,和學生一起去做美的使者。
一、巧設導語,為學生創設美的境界
在講《陋室銘》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有一戶人家,其父病逝,兒子為父寫墓志銘。其文為“我父生前壞事做盡,人人共憤;死后必將下十八層地獄,遺臭萬年。”這樣的墓志銘行不行?學生哄堂大笑,紛紛答道:“銘”是用來稱頌功德的,這樣的可不行。我說:“是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看看他是怎樣來贊美他的陋室的。”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激發學生尋找美的興趣,也為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做了鋪墊。又如在講《論語》時,我為了激發學生尋美的火花,就先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十位思想家,誰排在第一位呢?生有的回答牛頓,有的回答哥白尼。我給學生一個提示,他是中國人。一生回答:孔子。我說:“太對了!”孔子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他是美的使者,把中國古老的教學方法,教學思想之美傳給了世界,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論語》。這樣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探索美的興趣。
二、飽含激情,引導學生步入美的殿堂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一舉一動都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授課時,教師情緒飽滿,富有激情,學生就會隨著教師互動;如果教師呆板,一成不變,那么課堂就會變成一潭死水,無波無浪。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惡你的課堂,提不起一點興趣。一篇經典之作,其美是無處不在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等處處可尋。“不識廬山真面目,自緣此時情緒不夠”。教師講課只有充滿激情,才能打動學生,只有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才能吸引學生在美的殿堂徜徉。
教師的激情,首先體現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上。好的范讀,會讓學生再現文章中的畫面,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學《背影》一課時,我借助動情的朗讀,動情的手勢,動情的分析,讓學生進入角色,沉浸在濃郁的感情氛圍中,有的學生留下了動情的淚水,不由自主地贊嘆父愛的偉大,美點就這樣被抓住了。在教《海燕》一課時,我則用精心選擇的一段音樂,配以慷慨激昂的朗誦贏得了學生的喝彩。我又領著學生共同讀,然后師生分角色朗讀,更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教師的激情,再次體現在美的體態語言上。授課時教師的表情、姿態、手勢,甚至服飾,都直接影響學生對美的捕捉。在上課講到興奮時,情不自禁,手舞足蹈,那就像一塊磁鐵,緊緊地吸引學生,打動學生。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捕鳥”的動作,《安塞腰鼓》中忘情敲鼓的動作,《社戲》中“開船”的動作,我都是邊講邊演,學生也上臺表演,使整個課堂情緒盎然。同學們沉浸在美的欣賞感悟中,不知不覺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師的激情還體現在對學生的評價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課堂要充滿活力,充滿生機,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為了讓學生尋找美之花永不凋謝,我善于運用表揚鼓勵,時常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尋美熱情。對一些學困生,也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每次期末考試后,我都要給進步較大的同學發一個獎狀或小禮物,寫上鼓勵的話,這樣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對欣賞語文之美,創造語文之美,增添信心。
三、形式多樣,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怎樣使我們的課堂動起來,而不是無精打采,就需要我們教師采用多樣形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授課形式要多樣。在平日的教學中,我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的美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能夠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氛圍輕松。比如我在教《濟南的冬天》的時候,做PPT設置了幾幅畫面,“陽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蓋下的小山、城外的水墨畫似的小山、氤氳的溫泉”等等,把這些畫面配到課文的朗讀上,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受到濟南冬天的美。如在《斑羚飛渡》一文教學前,我先設計了斑羚飛渡的動畫,從直觀上給學生以震撼,再讀課文會更深刻的體會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采取犧牲一半而挽救另一半的悲劇美。
課堂活動形式要多樣。教師在授課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采取多種活動形式。在學生自主學習后,教師要設計有梯度的問題,放手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 式——探究,交流,表演,匯報。如在《故宮博物院》一課中,學生先自主學習,結合課文內容, 參照書后的示意圖,了解故宮的整體布局和建筑。然后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采用美點追蹤法,請一個學生當“導游”,領著其他同學參觀“故宮”,“參觀者”提出問題,“導游”解答,有的“導游”結合自己提前準備的材料,講解的非常精彩,被同學譽為“最佳導游”。采用這樣的活動形式,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準確地把握了文章的內容,還激發他們學習說明文的熱情。
總之,以美為境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從而創造生活美,成為一個高雅的人,這是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勤于思考,大膽創新,集思廣益,就會讓語文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真正讓美帶動語文課飛翔。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