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曄
【摘要】詩歌教學要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詩歌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詩歌的意、境、情之間的銜接,要靈活運用三個境界,一層一層深入剖析。
【關鍵詞】詩歌教學;三個境界;賞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用三句古詩提出治學有三個境界,從對目標迷茫到產生目標到達到目標,一層一層境界遞進,形象地詮釋了治學的三個境界。治學如此,其他方面也可以以此類推。對于詩歌教學來說,如果把內容作為劃分的依據,筆者認為可以是“意”“境”“情”這三個境界。如何設計好這三個境界的內容是詩歌教學的關鍵。
筆者認為仔細分析詩歌教學的步驟,理解詩歌教學的三個境界,細細品味加以總結歸納,那么對詩歌教學效果大有裨益。下面筆者就《天凈沙 秋思》一課為例,淺談詩歌教學的三個境界。
一、探究詩歌意象,梳理詩歌大意
第一層境界是“意”,即意象,找尋意象、分析意象是詩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意象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一些通常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由于自身的一些特性與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能夠契合,就成為詩人表情達意的載體。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詩人筆下往往不同,不同的意象有時會有著相同的寄托,但大多數是有著迥異的意境。在歷史長河的積淀中,有不少意象已經成為有著特定寓意的常見意象,像菊花象征高潔,柳常常用于惜別,鴻雁指代書信等等,這些經過歷代詩人創造的意象,一定程度上已經有了普遍的意義和情感。
《天凈沙·秋思》很特別,前三句是三個名詞性短語排在一起。乍看這些物雖然比較散亂,但是其實是能夠融合組合在一個畫面里的。如果用畫筆來描繪,那么畫手大筆一揮,依稀可以辨認出是道路當中的一景,有氣象,有動物,有植物。但是要把畫畫出神韻,則必要去了解這些物體具體的狀態。光有一個模糊的輪廓還遠遠不夠,必須明確物體的特點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這個時候就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讓學生自主去理解詩歌大意,通過想象和聯想,動一動筆,訓練寫作的能力,教學中把這叫做“讀寫結合”。顧名思義,是把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相互促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會接觸到適合讀寫結合的訓練,但是詩歌篇幅短小精悍,更適合擴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極其富有畫面感,在教學中要抓住恰當的機會,使之發揮應有的效果,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好時機。
二、品位意象特點,營造詩歌氛圍
第二境界是“境”,可以理解為意境。“意”是帶有詩人主觀的情感,而“境”是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詩中描繪的畫面當中,造就情與景的融合。對于一首詩歌的理解,如果說找準意象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找準意象之后,如何去分析這個意象所描繪的意境,去感知作者的畫面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意境的營造是建立在意象的基礎上的。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的,一個字的替換可以把一句詩乃至整首詩歌的情感改變。比如說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推”字換成“敲”更符合當時的意境。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替換字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從而探知詩歌的情感。
筆者選取替換的切入點就是這些名詞前面的形容詞,拿首句為例,“藤、樹、鴉”這三個景物,把原句改成“青藤大樹烏鴉”,讓學生去品味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枯字意為枯萎,指的是沒有生命力。枯藤就是枯藤干枯沒有生命力的樹藤,而青色的樹藤代表著一種朝氣。老是蒼老,老樹給人一種垂死的感覺。昏字是黃昏的意思,昏鴉即是傍晚的烏鴉,黃昏是一天迫近結束的時期。枯藤、老樹、夕陽落下,這些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哀愁的氛圍,給人哀傷之感。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氛圍推到極點。這首詩將看似孤立的景物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整首詩都籠罩在一片哀愁的氛圍中,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孤單與寂寥。
但是有一句詩是和這整個氣氛似乎格格不入,學生們應該也比較容易看出來,“小橋流水人家”并不是前面悲傷的氛圍。小橋小巧玲瓏,水流動起來,會有生氣,讓畫面顯得生動,再加上人家,炊煙裊裊,整個是一副江南農村圖景。這種溫馨的氛圍與凄涼矛盾,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景象,想到自己卻是身處在古道西風瘦馬之中,兩者形成對比,更加悲傷了,引導學生體會反襯手法的運用。
三、結合詩歌背景,賞析詩歌情感
第三境界是“情”,一首詩歌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是詩歌賞析中探究的重點。
從前面對詩歌內容的探析以及詩歌氛圍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歌處處充滿了蕭瑟與悲涼。詩歌情感和意象、意境相呼應,與詩歌的背景是息息相關的。一首詩歌意境的描繪是由詩人內心的心境而生,詩人當時的心情如何,無外乎和那個時代的大環境有關,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
馬致遠是一位置于元朝歷史背景下的漢人。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國家。在民族政策下,漢族的一些有識之士仕途得不到發展。后來為了緩和民族矛盾,蒙古統治者開始選拔人才的范圍。但是這個政策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漢人被錄用的概率遠遠低于其他民族。他雖擔任過地方小官吏,卻未能實現他滿腔抱負,所以他的很多創作都體現了文人的苦悶。據說他一生漂泊無定,離開家鄉四處為家。這篇《天凈沙·秋思》就寫于旅途中,所以他的這首詩體現的心境自然也與這有關。
古往今來眾多詩人都選擇秋天作為抒發離愁別緒的季節。在本詩中,暮色下,夕陽漸漸落山,詩人騎著疲憊的瘦馬,踏著年代久遠的古道,路過荒郊這些蕭瑟的景物,還有遠遠的溫馨的人家,孤獨的他更加感覺自己凄涼,愁緒綿延,對故鄉的親人也更加的思念。
詩歌教學要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詩歌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詩歌的意、境、情之間的銜接,要靈活運用三個境界,一層一層深入剖析。作為教師,在上每一節課教學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對詩歌進行分析,通過方法上的指導,明確學生每個環節中要完成的任務,要明白賞析詩歌可以有多種方法,賞析角度也要試著多樣化,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究意象,梳理詩歌的大意,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給予學生答案,要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試圖走進詩人的內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