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軼,岳建平
(河海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測繪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關聯分析
潘 軼,岳建平
(河海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總結了測繪技術的發展歷程,就技術進步與投資模式轉換、就業結構變化、價格結構變化、需求結構變化4個方面,從技術經濟角度對測繪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對測繪技術經濟效益進行了綜合分析,最后對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提出設想。
測繪;測繪技術;測繪經濟;技術經濟學;影響分析
隨著測繪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從古代僅應用于水利與農業部門,到當今覆蓋土地、建設、交通、海洋、地震等20多個行業和部門,影響到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1]。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2]的研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大。技術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在長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的知識、經驗等,即利用舊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改變原有事物的功能、性能;經濟即利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歸根結底就是勞動時間的節約。當今社會,人們尋求技術與經濟的共同進步,相輔相成。該目標同樣適用于測繪領域中,因此,研究測繪技術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及影響、測繪技術先進性與經濟合理性兩者如何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模擬測繪、數字測繪與信息測繪。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主要處于模擬測繪階段。1730年,英國Sisson制成第一臺游標經緯儀。196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Maiman發明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測距儀[3]。模擬攝影測量時期主要使用立體坐標量測儀、地面立體測圖儀等進行攝影測量。1961年,美國Bendix公司與意大利OMI公司達成合作,共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解析測圖儀AP-1。關于地圖制圖,早期的地圖產品主要繪制在紙張、布匹、地球儀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上。傳統模擬測繪具有儀器設備笨重、作業強度大、工期時間長、效率低等特點。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測繪學科由傳統的模擬測繪向數字化測繪轉變。有人提出,將角度測量、距離測量、高程測量三者合為一體,于是世界上第一臺全站儀誕生了——西德Opton廠將電子經緯儀與電磁波測距儀設計為一體,研制了RegEltal4全站型電子速測儀,重達28 kg。1994年,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GPS項目布設完成,廣泛投入使用。1985年,全數字自動測圖軟件系統——WUDAMS制成,數字攝影測量成功實現[4]。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地圖制圖逐漸發展成為計算機編圖制圖、GIS等,該時期的地圖產品可以根據用戶要求提取數據進行組裝,不僅具有靈活性、選擇性,還具有動態性[5]。一直到21世紀,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初步形成,測繪作業的特點由勞務密集型轉換為技術密集型。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國測繪在經歷由模擬測繪向數字測繪轉化后,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信息化測繪。信息化測繪發展進程中,相關測繪科學技術出現新進展[6],其中包括衛星定位測量、航空航天測繪、數字化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工程、精密工程與工業測量和海洋與航道測繪等方面。如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輕小型低空攝影測量平臺的實用化作業、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攝影測量網格的大規模自動化快速數據處理、地圖制圖的數字化信息化一體化、基于網格服務的地理信息資源共享與協同工作、基于“一站式”門戶的地理空間信息網絡自主服務系統、基于衛星定位的工程控制測量、城市GPS連續運行基準站系統的多用途實用化服務、基于“數字海洋”與“數字航道”的測繪信息化服務等。信息化測繪時期主要儀器設備有衛星、航天、航空器搭載3S測量設備等,其特點在于將3S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技術相結合,逐步實現海、陸、空、天一體化。
總的來說,測繪發展過程可分為模擬測繪、數字測繪、信息測繪這3個發展階段(見表1)。各階段的主要儀器設備、技術狀況、作業手段、產品形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每前進一個階段都需要耗費一定時間。與此同時,技術面的發展也帶動著應用領域的擴大。

表1 模擬、數字、信息測繪3個發展階段對照
測繪科學技術活動與經濟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測繪科學、測繪技術、測繪經濟三者之間具有歷史的和邏輯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測繪科學、技術、經濟協調發展
美國經濟學家J.Schmookler提出“需求拉動”理論,認為是經濟發展的需求促使科學技術的發展;而Mensch提出“技術推動”理論,認為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經濟的繁榮[7]。事實上,在整個測繪科學技術和經濟系統中,兩者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測繪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有經濟因素的誘發作用,又有自身矛盾運動的發展;測繪經濟的發展,既是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結果,又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和市場諸方面的條件。
一般來說,隨著測繪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測繪經濟中形成一些新興部門,這些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必將引起投資結構、就業結構、價格結構、產出結構、收入結構和需求結構的變化[8](如圖2所示)。在新興部門迅速發展的帶動下,測繪經濟得以發展。

圖2 測繪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和影響分析
2.1 技術進步與投資模式的轉換
新技術群的出現引起整個社會投資模式的轉換,即投資從最適合老技術發展的領域(已走向極限)轉向新技術及與之相關的領域。
資本的轉投是新技術的發展所致。先有創新,才有所謂的投資活動。而投資一旦介入新的部門,又對創新產生極大的作用,新的創新又進一步引起投資的膨脹。如衛星定位測量中的重要創新——美國的衛星定位系統(GPS)就是如此。1958年,美國軍方的一個項目首次提到GPS,知道這個發明后,美國政府迅速進行資助。1964年,GPS投入使用。為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于20世紀70年代研制了新一代GPS,提供實時、全天候、全球性的導航服務。經過20余年的研究實驗,耗資300億美元。到1994年,GPS衛星星座才布設完成。
實際上,美國政府間接對企業等的投資也相當大。除了政府投資之外,其他投資也不斷膨脹,一大批模仿者先后進入新技術領域,如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Galileo、中國的COMPASS[9]。
新技術在其產生、擴散和群集中引發投資在部門間的轉移,這種轉移進一步引起新技術的擴散和相關技術的群集,從而引起更大規模的投資活動。這種相互作用的循環關系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
2.2 技術進步和就業結構的變化
從技術進步的角度分析,就業尤其是就業結構的變動不僅與技術進步機制密切相連,而且對經濟的發展也有著極重要的作用。
模擬測繪時期以人挑肩扛、馬牛羊拖拉為主,外業重,工作效率低。數字測繪時期,測繪工作者摒棄部分繁重體力活,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相對于前兩個時期,信息測繪時期自動化程度發展,生產效率提高。該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包括外業、內業在內的所有工作都離不開計算機的支持,外業的作業量相對減少,內業的作業量相對增加。
隨著科學技術自動化程度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提高,有些人擔心會失去許多就業機會[10]。事實上,是否存在“技術進步型失業”,主要取決于因測繪技術進步而失去的那些就業機會,能否讓測繪技術進步創造的就業機會所補償或抵消。
1985年,由美國全國科學院、全國工程學會和醫學研究所聯合組成了“技術與就業專題研究委員會”,就高技術發展對就業機會、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該報告認為,目前和將來的技術變化水平不會使美國的失業人口總數有較大的增加。只要有適當的公共與私人政策對新技術發展進行調整,技術變化就不會產生較多的失業。
2.3 技術進步與價格結構的變化
技術進步對價格結構的影響有兩種途徑。從橫向來看,技術進步導致不同部門生產率的不同變化,而不同的生產率變化程度又會對價格結構產生較大影響。以生產一臺全站儀為例,當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就會獲得額外收益。從縱向來看,在技術進步過程中,價格結構的變化與工業結構一道經歷一個“獨占—競爭—寡頭”的過程。以測繪儀器廠商為例,在測繪儀器產生初期,新產品的壟斷及其他因素使新產品價格相對較高;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模仿者的逐漸進入,競爭日趨激烈,使價格迅速下降;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規模經濟的發展使生產集中程度日益提高,原有的多家測繪儀器廠家僅剩下少數幾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廠家,如瑞士徠卡、日本拓普康、美國天寶等,寡頭形成,價格又提高。
2.4 技術進步與需求結構的變化
技術進步引起的人均實際支配收入的提高和產品結構的轉換,必將引起消費者需求結構的變化。這可以從測繪發展過程中主要產品的技術進步和需求結構的轉變得到證實。模擬測繪、數字測繪、信息測繪這3個階段的主要產品分別為模擬地圖、數字地圖、信息地圖。測繪技術的進步為地圖產品的開發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市場上的地圖產品種類和數量不斷豐富,換代的速度也不斷加快。加之人們的平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使得在購買地圖產品數量和種類上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過去使用模擬地圖、數字地圖較多,現在普遍使用信息地圖。
總之,技術進步引起了整個經濟中投資機構、就業結構、價格結構、需求結構的變化,引起社會各部門的不平衡發展,最終引起整個經濟的發展。下面對我國近年來測繪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統計數據顯示,2006—2013年我國測繪系統服務總值與測繪行業服務總值均實現了較快增長。測繪地理信息系統服務總值、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中的巨頭——測繪資質單位的服務總值及其增幅[11-14]見表2—表4。

表2 測繪地理信息系統近年測繪服務總值比較

表3 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全員生產率比較
表4 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中測繪資質單位近年測繪服務總值比較

年度服務值/(億元)增幅/(%)2006163.83—2007185.0312.92008220.6119.22009294.1233.32010328.6411.72011477.3445.22012530.2311.12013606.4614.4
根據文獻[15]中統計數據,“十五”以來,以河北省為例,全省測繪服務總值(包括測繪系統服務總值和測繪行業服務總值)增幅較大,與此同時,全員勞動生產率也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測繪系統自1998年以來測繪服務值年平均增長高達26.8%,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26.5%。而“九五”到“十五”期間,正是我國測繪技術從模擬測繪階段向數字測繪階段快速轉變的時期。
根據本文表2—表4中統計數據可得,“十一五”“十二五”以來,全國測繪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全國測繪地理信息系統與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服務總值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測繪地理信息系統2009年測繪服務值增幅高達22.6%,2011年高達27.7%,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中測繪資質單位2009年測繪服務值增幅高達33.3%,2011年竟高達45.2%。2009年,測繪行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其服務總值相比于2008年增長了33.3%,增幅較大。隨著測繪技術的進步,該時期的地籍測繪、工程測量、地質礦產、地理信息等行業與部門發展勢頭良好;國家提出的兩年新增4萬億投資計劃也大大促進了測繪行業的發展。2011年,測繪行業經濟大幅增長,各單位共完成服務總值477.34億元,比2010年的328.64億元增加了148.70億元,增長45.2%,增幅巨大。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數字城市建設的全面推進,其成果在眾多領域、人們的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互聯網地圖服務資質認證工作的積極開展,其服務總值成為新的增長點;新一代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如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這些新興信息技術產業與地理信息技術和地理信息資源息息相關,其發展大大拓寬了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范圍;同時,對國家交通、水利等重點工程投資力度的加大,也促使了測繪地理信息服務需求的快速增加。“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我國由數字化測繪時期迅速向信息化測繪時期轉變。隨著各種高新測繪技術的出現與發展,測繪行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測繪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從反方面來看,測繪經濟發展的需求又進一步推動了測繪技術的發展。在整個測繪科學技術和經濟系統中,兩者相互促進、互為因果。
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模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給定資本投入量和勞動投入量的情況下,技術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步,總產出量不斷增加。
本文總結了測繪發展歷程,并從技術經濟角度對測繪技術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技術與經濟是矛盾對立統一的科學,測繪技術的發展推動經濟的繁榮,測繪經濟發展的需求促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技術經濟的角度,研究測繪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及其運動規律,從而達到最佳的經濟效果,將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
[1] 王援明,姚承寬.對測繪經濟發展的若干比較分析[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7(4):78-79.
[2] 傅家驥,吳貴生.技術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7.
[3] 趙吉先,聶運菊.測繪儀器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測繪通報,2008(2):70-71.
[4] 徐振林.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硅谷,2014(17):5-13.
[5] 李朋德.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協同發展[J].中國測繪,2012(4):34-39.
[6] 寧津生,王正濤.面向信息化時代的測繪科學技術新進展[J].測繪科學,2010,35(5):5-10.
[7] 崔榮芳.創新經濟學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啟示[J].求索,2011(4):44-45.
[8] 趙國杰.技術經濟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9] 金延邦,張彩霞.淺析GNSS發展現狀及應用[J].價值工程,2013(12):204-205.
[10] JENSEN P 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Unemployment[J]. Acta Sociologica, 1980(4):325-330.
[11]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3年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綜述[EB/OL].[2015-06-24].http:∥www.sbsm.gov.cn/article/tjsj/tjxx/fxbg/201506/20150600027815.shtml.
[12]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3年測繪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綜述[EB/OL].[2015-06-24].http:∥www.sbsm.gov.cn/article/tjsj/tjxx/fxbg/201506/20150600027812.shtml.
[13]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1年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綜述——2011年測繪地理信息統計年報數據分析(一)[EB/OL].[2012-10-29].http:∥www.sbsm.gov.cn/accessory/201210/1351583053913.pdf.
[14]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1年測繪地理信息系統發展情況綜述——2011年測繪地理信息統計年報數據分析(二)[EB/OL].[2012-10-30].http:∥www.sbsm.gov.cn/accessory/201210/1351582861537.pdf.
[15] 屈彥,姚承寬.測繪經濟發展的比較分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8(2):49-52.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Analysi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N Yi,YUE Jianping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gres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aspects i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vestment mode conversion, employment structure change, price structure change and demand structure change, analysi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by synthesi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next step.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economy;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influence analysis
潘軼,岳建平.測繪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關聯分析[J].測繪通報,2017(2):138-142.
10.13474/j.cnki.11-2246.2017.0068.
2016-06-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174002)
潘 軼(1994—),女,碩士,主要從事精密工程測量方面的研究。E-mail:panyipanyi1994@163.com
P20
A
0494-0911(2017)02-01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