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洋
相關鏈接(一)
水鳥遷徙路線與保護
姜 洋
國際上已知鳥類有9 000多種,其中有4 000種是候鳥。候鳥的遷徙通常為春秋兩次,除非發生意外,候鳥遷徙的時間、途徑每年是不變的。遷徙是鳥類遵循大自然環境的一種生存本能反應,很多水鳥都是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水鳥是指棲息或經常棲息于濕地的鳥類,包括游禽和涉禽。它們以濕地為棲息空間,依水而居,在水中游泳和潛水,或在淺水、灘地與岸邊涉行,或在其上空飛行,以各種特化的喙和獨特的方式在濕地覓食。從分類學上看,水鳥包括潛鳥目、鸊鷉目、鸛形目、雁形目、鸻形目的全部鳥類以及鵜形目、鶴形目、佛法僧目的部分鳥類。此外,其他目也存在極少數適應水生或濕地生活的鳥類。
我國水鳥的遷徙路線主要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3 條,其中東部遷徙路線是最重要的,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與華北東部繁殖的水鳥,春、秋季節主要通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進行南北方向的遷徙。春季,來自南洋群島和大洋洲的北遷鳥類到達臺灣后,分為兩支,一支沿中國大陸擴散或繼續沿東部海岸北上,另一支經琉球群島到日本或繼續北遷。沿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北遷的鸻鷸類等水鳥在到達長江口以后,又分兩條北上遷徙路線。一條經江蘇、山東到東北、俄羅斯,另一條則越海向朝鮮半島或日本遷飛。秋季,水鳥沿中國東部沿海向南遷飛至華東和華南,遠至東南亞各國或由俄羅斯東部途經中國向東南亞至澳大利亞遷徙,其南下遷徙路線大致與春季北上路線相似。
水鳥遷徙的過程充滿了艱辛,面臨各種各樣的威脅。而濕地面積的減少、工農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植被的破壞等因素導致水鳥的棲息地素質下降、食物短缺,這些都可能對水鳥造成嚴重危害。另外,都市的超高建筑物、海岸邊的燈塔、快速行駛的車輛、裸露的高壓線等以及許多獵殺和販賣鳥類的行為,也會對水鳥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危害。遷徙水鳥的命脈是濕地。我國建立了多個濕地保護區,東北地區的濕地主要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澤、湖泊、濕草甸以及遍布于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的濕地。這里蘆葦、水草繁茂,有機質豐富,為水鳥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隱蔽條件,因此水鳥種類豐富,非常適合丹頂鶴、白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及鴴鷸類、鷗類、雁鴨類等水禽的棲息繁殖,是亞洲東北部水禽繁殖中心和亞洲北部水禽南遷的必經之地。西北地區的濕地多屬內陸、高原濕地類型,既有海拔2 500~5 000 m的高山草甸沼澤和蘆葦沼澤,也有如博斯騰湖、塞里木湖等湖泊。在該地區,每年4—5月有眾多水禽在此棲息繁殖,如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赤麻鴨、黑鸛、棕頭鷗、紅嘴鷗、紅腳鷸等。新疆巴音布魯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分布于該區,是我國大天鵝的重要繁殖地。華中、華南和華東地區濕地主要以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大型淡水湖泊為主體。著名的水禽保護區有鄱陽湖、東洞庭湖、升金湖、龍感湖等淡水湖泊。這些湖區氣候適宜,水量充足,無霜期較長,水生動植物生長量大。每年秋、冬季節湖泊水位低落,形成大面積的淺灘沼澤,是水鳥理想的覓食、棲息之地。遷徙為水鳥養育后代創造了最合適的條件,提供了鳥類種群向新的分布區擴散及不同個體間接觸和交配的機會,利于水鳥的種群保護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