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生 張大志 任紅
隨著各類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信息傳播正發生著重大的變革。“互聯網+”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1]。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很多行業或主動或被動加入到“互聯網+”這個大名單中來。專業學術期刊業處于大數據時代的“風口”,也需要順勢而為進行“互聯網+”以及新媒體融合的思考[2]。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為新媒體技術在專業學術期刊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F有的新媒體還包括QQ、博客、微博、微視頻、微信等滲透到專業學術期刊出版的各個環節[3-4]。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是競爭還是融合,是沖擊還是互補,機遇與挑戰并存?,F以《中華肝臟病雜志》為例,以期探索以新媒體融合促進專業學術期刊的持續創新發展。
互聯網是率先進入專業學術期刊的新興媒體,成為出版業發展強大的促進力;專業學術期刊與互聯網融合,應用互聯網技術連接出版活動中的各類生產要素,為專業學術期刊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微博是隨后興起的一種分享和交流平臺,其更注重時效性和隨意性,與專業學術期刊出版融合可適時發布科技信息。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 94% 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 8.06億[5]。專業學術期刊與微信融合,不僅實現了科技信息的實時發布,而且可以實時交流,不僅加快了信息傳播,而且實現了實時互動。
2001年1月,《中華肝臟病雜志》官方網站中華肝病網(www.chinese hepatology.net.cn)開通,初步實現了雜志信息的互聯網傳播。2008年2月,中華醫學會與萬方數據合作,建設“中華醫學會期刊數據庫”,目前已成功建成“萬方醫學網”進一步實現了信息共享。2009年起,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開通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網上投、審稿系統,雜志信息交互傳播得到加強。2011年,《中華肝臟病雜志》開通新浪微博,雜志實現從互聯網的靜態傳播向動態傳播的轉變。據萬方醫學網顯示,《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年、2011年、2015年先后發表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據萬方醫學網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它們分別被引用了2200、1500、140余次。如今,只要科技信息一發布,立刻即可到達新媒體終端。專業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科技信息將瞬間展現在受眾眼前。
專業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不僅提高了期刊信息的傳播速度,同時也大大地提高了受眾的范圍,提升雜志的影響力。截至2017年11月,《中華肝臟病雜志》官方網站訪客數量已超過120萬人次;《中華肝臟病雜志》官方微博已擁有2300多“粉絲”。2017年,《中華肝臟病雜志》微信公眾號開通,實時的學術交流和醫患交流成為現實。會議宣傳資料,會議講課內容,一旦形成,數分鐘即可傳遍大江南北。
“內容為王”,優質的內容與新媒體的新技術融合,能大幅提高專業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通過新媒體的宣傳與推廣,《中華肝臟病雜志》的被引用指標持續名列前茅(表1),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連續4年被評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期刊。由《中華肝臟病雜志》主辦/承辦的“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的影響面越來越廣,參會人數也越來越多,由2010年第二屆會議的參與代表200名上升至2016年第八屆的參會代表680名[6-7],逐漸成為業內有口皆碑的品牌學術會議。

表1 《中華肝臟病雜志》近五年的核心被引用指標

表2 《中華肝臟病雜志》主辦/承辦的歷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參會人數統計[6-11]
隨著專業學術期刊的規范化發展,專業學術期刊的功能也悄然變化,除了傳播學術、信息交流外,專業學術期刊在學術導向和學術規范方面的作用日趨突出。新媒體的市場化和開放性對科技成果的應用和學習功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專業學術期刊的當務之急除提高自身質量外,還需要加強平臺建設,通過優質數據生產提升出版效率,利用移動傳播手段加強期刊內容、學術會議的宣傳,探討專業學術期刊如何在泛在網絡環境下加強數字化出版資源的組織、管理和傳播,提升數據質量,完善服務功能,全面提升信息服務品質[12]。
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中華肝臟病雜志》發表了27篇診療指南或指南解讀,14篇專家共識或共識解讀,這些指南/共識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廣泛傳播,成為專業工作人員的業務規范,既促進了科技成果的應用,也加強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前《中華肝臟病雜志》官方網站開設有專家介紹、肝病資訊、診療指南、肝病會議、醫生園地、投稿指南等欄目,不僅對本專業醫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對患者的教育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在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部分專業學術期刊進行了可視化發表的探索??梢暬l表在醫學類專業學術期刊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不少期刊也進行了相關探索并獲得成功。
隨著微信平臺的開通,相關軟件(如APP)的開發應用,讀者通過手機即可實時查閱相關科技成果和專業技術信息,學術交流會議召開時可通過平臺進行現場直播,成千上萬人可實時觀看,參與交流和討論等互動,并獲得指導。同時,通過微信平臺加強編委隊伍及作者隊伍建設[13],既有利于科技信息的即時交流,也有利于專業學術期刊的發展。新媒體融合將會使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大眾獲益。尤其是在進行學術會議、手術觀摩等學術交流活動時,現場直接可使上萬受眾獲益。
現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成為信息傳播的新態勢。媒體融合是當前運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的重要途徑[14]。專業學術期刊作為科學技術記載、交流的載體,最新科研成果的傳播工具,具有豐富優質的內容,如何利用新媒體這種快速發展的技術手段,更好地幫助選題策劃、組約稿件、擴大作者隊伍,提高專業學術期刊質量,更好地為科技工作者服務,更好地為大眾服務是眾多期刊人均在思考和探索的新問題。在新媒體蜂涌而至之際,專業學術期刊應及時調整,探索以優質的內容與各類新媒體進行全媒體融合,盡快構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良性“共生”關系[15],促進專業學術期刊的持續創新發展。
[1]肖宏,馬彪.“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作用及發展前景[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2]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等.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J].編輯學報,2016,28(1):11-14.
[3]徐小明,董燕萍,楊揚,等.醫學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應用現狀調查分析及提升策略——基于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開通情況分析[J].編輯學報,2016,28(5):478-481.
[4]錢筠,鄭志民.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編輯學報,2015,27(4):379-383.
[5]微 信 [EB/OL].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QZah1IAoEBtpD51Z3gOso QjjJ5J1rfh4ziN0Vi8vY5_upZBdAsacHz8Sj LbLjQO6lXzgmFOfZsP9jZvEHbCOnXXGs reHMqML2wCNRSxaF2_#reference-[3]-15145056-wrap.[引用日期2017-01-13]
[6]朱紅梅,袁平戈,張大志.第二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5):387-390.
[7]袁平戈,孫宇航,彭智,等.第三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2,20(2):151-153.
[8]黃晨,袁平戈,朱紅梅,等.第四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5):394-396.
[9]朱紅梅,孫宇航,彭智,等.第五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4,22(6):468-469.
[10]朱紅梅,孫宇航,袁平戈,等.第六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5,20(4):304-306.
[11]朱紅梅,金生,孫宇航,等.第八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難點和熱點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6,24(12):943-944.
[12]劉冰,姜永茂,沈錫賓,等.基于服務平臺和優質數據,借助移動傳播提升科技期刊信息服務能力[J].編輯學報,2016,28(5):413-417.
[13]李金麗,王薇.微信平臺與科技期刊作者隊伍建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901-905.
[14]李靜,游蘇寧.媒體融合的思考與實踐 [J].編輯學報,2015,27(4):313-315.
[15]胡安?森納,約翰?威爾普斯,胡安?安托尼奧?吉納.2016-2017世界雜志媒體創新報告(中文版)[M].彭一骎,譯.北京:中國期刊協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