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忠
摘 要:用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指導歷史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新要求,而作為核心要素之一的“時空觀念”更是諸要素中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是歷史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深化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怎么樣用“時空觀念”來指導課堂顯得尤為重要。提高學生的歷史時空認知,需要科學的引領和踐行,需要在教學中去不斷探索和創新。
關鍵詞:時空觀念;歷史教學;體現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才能對歷史進行科學準確的理解。離開時空的歷史是無法想象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領學生樹立歷史的時空觀念,讓學生在歷史的時空框架中去樹立正確的歷史認知和歷史價值觀。
一、歷史的時間觀念
馬克·布洛赫認為:“脫離特定的時間,就難以理解任何歷史現象。”如果人們把歷史作為一門時間事件簡單堆積的抽象的學科,那將是歷史學科的悲哀,也會是社會的悲哀。在許多時候,特別是在考試前的復習,歷史教師給學生的所謂的知識提綱或復習要點,就是將歷史簡單地展現為時間和時間的羅列,沒有引導學生去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時間觀念。房龍先生說:“根據你自己對于事情將被如何處理的主意去畫出你自己的意圖,而你永遠將無法忘懷。”歷史教學應該賦予歷史時間以歷史意義,再將歷史意義提升到歷史認知,就能很好地由“死的數字”變為“活的歷史”。歷史教學的高層次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去進行操作性的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在操作和思考后對歷史的充分理解和提升。例如,在講授“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這一專題時,對比下“向西方學習”示例1:1840年前后,林則徐、魏源等新思想萌發者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1860年以后李鴻章、曾國藩等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以此類推,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示例2: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1840年前后,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1860年以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1898年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1905年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從示例1到示例2,發生的變化顯而易見,都是在建立歷史的時間觀念,但是示例2的時間觀念就賦予了新的內涵,找到了新的歷史價值,也使歷史不再是簡單的堆砌,體現了歷史的學科性和科學性。
二、歷史的空間觀念
“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它將時間和意義賦予地理。”歷史是對既往人類活動的記錄,所以歷史發展既有時間性又有空間性。歷史空間觀念:主要指將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地理條件、環境、社會場所去思考和分析。任何歷史事物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空間條件。
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提出“縱橫聯系”的思維方式,如果縱向聯系更多的體現時間觀念的話,那么橫向聯系就更應該指空間觀念。歷史空間觀念的分類有多種,常見的有地理性空間觀念和社會性空間觀念的分類。地理性的空間觀念往往以地理位置來作為構建空間觀念的載體,突出表現在歷史地圖的使用上,例如必修二“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中的“分散的世界文明圖”,一張圖構建了新航路開辟前世界文明的分布,空間觀念凸顯。社會性空間觀念往往以某個歷史時期為載體,構建這個時期的立體階段特征,形成某時段的社會空間布局。例如,在教學中要學生全面掌握明清之際的社會歷史,可用圖表構建空間立體感知,明清:政治——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經濟——小農經濟占絕對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思想——程朱理學占主導地位,實行文化高壓政策。同時期西方:政治——民主政治產生和發展;經濟——封建經濟衰落,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并發展壯大;思想——近代民主科學思想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解放了思想。這樣既構建了明清時期社會發展的立體空間圖,又逐步培養了學生更加廣闊的空間思維。
三、整體的時空觀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由于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觀察時間與空間,所以時間與空間的互相轉化成為可能。“時間的空間化”和“空間的時間化”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的時候是不能將兩者隔離開的,所以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將其融合統稱為“時空觀念”。在高中的一線教師要時刻引導學生樹立時空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去培養歷史的思維方式,即使教材在布局上有缺失或遺漏,也可以通過增加閱讀材料來樹立完整的時空觀念,要有整體的思維層次。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就是要學生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放在真實的時空條件下進行思考,避免脫離現實的虛無或浮夸。用時空觀念指導歷史教學,既是國家的頂層設計和科學引領,也是普通歷史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在歷史教學中貫徹“時空觀念”的學科素養是新時代課程改革的新長征。
參考文獻:
房龍.房龍地理——關于世界的故事[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