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世斌
摘 要:浸潤式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創設相應情境,使學生深入感知文本內容,獲取文本知識,體會文本思想內涵,從而獲得美的體驗與享受的一種教學策略。這一教學策略在新課改之風盛行的教育背景下提出并被廣泛應用。以高中語文為例,結合實踐,對浸潤式教學策略在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中的具體運用進行一番探討。
關鍵詞:語文素養;審美鑒賞能力;創造能力;文化傳承
語文素養,即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高中語文素養具體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將浸潤式教學策略運用于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中,可以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使學生接受語文文本思想內涵的教育熏陶,感受文本內容所體現的美的體驗和享受,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借助直觀教具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
就情境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德國一位學者曾做過恰當的比喻,即猶如將鹽溶于水,如此,難以單獨下咽的鹽便能在變為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被全部吸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亦是如此,如果讓學生面對一系列抽象的、冷冰冰的語言文字進行硬性學習和理解,學生既缺乏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無法做到對其進行深刻的理解和吸收。而若將知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學生則可以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授語文教材中對學生審美能力起到促進作用的文章時,我們就可借助直觀教具來為學生創設直觀生動、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所描述的場景猶如身臨其境般地進行體驗和感受,享受文本內容所呈現的畫面美和視覺美,而且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例如,以《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課文為例,本篇課文主要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了重點分析,體現了作者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學思想。在教授本篇課文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特征的視頻,如北京天壇、河北趙縣安濟橋、蘇州園林、唐語磚雕、故宮等等,于是,中國古代各式各樣的建筑便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眼前的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瓊樓玉宇令學生看得十分入神,學生一邊觀看,一邊發出了各種贊嘆聲:“中國古代的建筑真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啊!”“故宮的建筑太令人震撼了,堪稱偉大的工程!”“蘇州真不愧有園林之城的稱號,蘇州園林真是我國園林文化的驕傲”……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還給學生播放了梁思成所講述的中國建筑特征的相應圖片和視頻,這樣在生動形象、聲像并舉的直觀情境中,學生對我國古代建筑特征的認識由感性自然上升到理性。學生既感受到了建筑大師高超的審美境界,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
二、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因子,增強學生文化理解能力與傳承能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選擇與編排的,它們都兼顧了文學作品的質與美,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在上課過程中,應該對這些文章的傳統文化因子進行深入挖掘,并在無形之中將教學重心由語言知識轉移到傳統文化觀念、文本內容的文學底蘊上來,使學生以潤物細無聲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對文本內容所體現的深厚思想、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進行感受和體驗,從而受到文本內容所包含的文化特質的熏陶和感染,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傳承能力。
以韓愈的《師說》這篇文言文為例,它要求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了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因此,在這篇文本的學習過程中,我采取了三遍品讀法,即:第一遍,品讀作者的情感;第二遍,品讀自己的感受;第三遍,品讀大家的見解。讓學生通過對這篇文本語言文字的細細品讀,升華對文章的體悟,使學生能夠提煉出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學生從師求學的原則,明確我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并在潛移默化中因受到這種優良傳統的熏陶和感染,也樹立起對教師的仰慕、尊敬之情,這便在無形之中,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傳承能力。
總而言之,浸潤式教學可以通過及時創設科學合理的情境,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因子等手段,使教師與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文本內容的學習以及課外資源的利用中,教師能夠帶著飽滿的教學熱情沉浸在對教學內容的講解和傳授中,學生則能以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方式接受語文文本思想內涵的教育熏陶。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大膽將這種教學策略有效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斷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鵬榮.漫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浸潤[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4).
[2]孫雪梅.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201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