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龍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一輪高中教育改革逐步開啟。2017年上海、浙江迎來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輪高考檢驗,并得到教育部的肯定。京、津等四地今年馬上進入改革試點,2018年山西以及全國各省市都將融入改革大潮。如何應對新一輪的課改大潮,不斷發展與提升自己,將是每一位中學教師面對的新的歷史機遇。
新課改是“國家意志”,其實也是“時代意志”。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正日新月異地推動著經濟與社會的劇烈變革。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思考如何培養未來公民,以使其能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工作與生活。基于對未來公民的追問,紛紛提出了21世紀技能(美國)、21世紀能力(日本)、關鍵素養(歐盟)、共通能力(中國香港)等理念。可以說,由“遵從權威、保守自顧、宿命自抑、理性不足、創新乏力”的“傳統人”到“人文底蘊、科學理性、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的“現代人”的培養成為時代的必然。
中國崛起的核心在于創新人才的崛起。“一個國家的價值就是組成這個國家的個人的價值;一個國家如果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為它手中更加馴服的工具,哪怕是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就會發現靠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的。”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著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要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基于教育改革深化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正是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
“新課改”按照“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總體思路,堅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學校特色、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的原則,加快選修課程建設,轉變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權交給教師,促進高中多樣化、特色化,實現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的發展。圍繞“涵養有思想力和行動力的現代公民”,新高考新課改將學校課程特色化、多元化開發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緊密相融,有力地構建了學生素養全面發展的制度平臺。
“新高考”探索多元錄取機制,即所謂“兩依據、一參考”。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如下圖)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自主選擇,參加等級性考試。“一參考”即參考《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考查學生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關注每一位學生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過程性評價。
新高考與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由三科綜合到自主組合的變化,為更多歷史愛好者的選擇破除了文理界限,但隨之而來的是教學難度的提升。不同學習程度與知識背景的教學對象,要求歷史教師更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轉變教學方式。導學模式,引導學生圍繞課程問題自主研修與展示的學習模式,會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課程梯度的構建,也會推動歷史教師終身學習、教研一體的常態化。尤其研究性學習指導工作的開展,對歷史教師的學科能力、素養與視野提出新的要求。
跨學科成長也是新課改下歷史教師發展的另一要求。首先,“走班制”教學管理的變革,要求每一位老師同時完成教學者與管理者的雙重角色。教書與育人的緊密結合,要求每一位教師具備德育工作與班級管理工作的能力。其次,生涯指導不會僅僅是專業老師的職責。因為研究型學習是《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主要構成。指導教師對研究性課題的建議,要從學生興趣出發,但不可避免要考慮大學專業發展,甚至學生成長的規劃。所以歷史教師也需要掌握社會發展與專業發展的前沿信息,推動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有機結合。
關于“新高考新課改”,還有幾點困惑供大家探討。第一,“去功利化”及“減負”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變“一考”為“多考”中,生物、地理等級考提前,英語一年兩考。有些學生為了保持自己的學科優勢會反復參考。而且,高中學生除了高一相對輕松,其他兩年一直“焦慮地”面對多重高考一樣的考試。第二,“公平化”目標更加艱巨。城市化大潮中,農村和城市在素質教育長跑中差距明顯。2018年全國課改迎面而來,縣鄉地區如何應對?第三,合格考能否為大學通識教育奠定必要的基礎?合格考的難度,基本上與現有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難度相當。“新高考”打破了文理分科的壁壘,但高中學業能否滿足本科各專業發展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基礎?當然,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正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內在助力!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