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丹
摘 要:陶行知先生通過數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為教育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圍繞著生活而展開的,所以教學的本質就是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學科也應該注重生活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進而真正學會地理,使地理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
關鍵詞:生活;陶行知;思想;地理;課堂;環境;實踐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教育行業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陶行知思想,其思想精華一直是教育者所不斷研究的課題,以求能將其運用至現代教育發展當中。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不僅是教育行業中最為有效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是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里程碑,深刻影響著當今教育的發展。初中地理是一門與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學科,可以說,生活隨處都可以見到地理學科,而地理學科知識也都離不開生活。但是就目前的地理課堂教學來看,當中似乎還缺乏一定的生活性,仍然存在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這樣很難促使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豐富其生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必要措施。
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曾提出過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包含“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部分將社會生活與教育相結合的內容。
就生活即教育而言,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就是生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生活和教育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生活是教育開展的重要前提,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以生活需求為中心而展開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生活的重要價值,其教育過程不能脫離生活。
就社會即學校而言,它相當于生活即教育的延伸,社會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而所有人的教育究其根本都屬于社會教育,所以說社會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同樣這也說明開展教育的另一個場所就是社會。人們需要通過教育的系統學習而最終掌握本領和技能來適應社會這個大學校。
就教學做合一而言,顧名思義,教學做本應是大家所認為的三件事,其實它們是缺一不可的統一整體,其中,做是最為根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離不開實踐,而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就是說,學和做是相互影響的,而教和學又是相互制約的,但是“做”卻是教和學開展的根本基礎,同時也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性
1.生活是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根本
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活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地理學而得以研究,也就是說,地理學并不是單一的自然科學或者是單一的社會科學,它是自然和社會綜合的一門科學課程。就初中地理課程教學內容來看,其教學內容主要包含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農業、人口、工業等人文要素,但是其都是生活中所常見的領域,這與陶行知先生所謂的“生活即教育”相吻合,教師不僅需要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更需要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融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認知的同時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比如說在分析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時候,這就需要學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識資源并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課本文字,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生活化特性,這對于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
2.培養學生對生活現象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的能力
學生會知識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在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也同樣強調做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歸途,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能夠獨立對問題進行發現、分析、解決的習慣和方法,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地理從生活中來又回歸到生活中去的含義,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合理地融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從而實現對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生活實際結合到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形象的事物與地理教學中抽象的文字知識相對應,從而提升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對生活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比如說,在開展《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現象對學生進行引導,北方的人們和南方的人們在穿衣風格上面有什么不同?生活飲食以及植被一樣嗎?這樣的提問會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對于這種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覺的小細節,也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學生會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進行思考,同時還能夠在理解該問題后舉一反三地將教學知識點應用到生活中其他現象當中,對南北氣候條件各異的人們所穿服飾顏色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加深對該教學內容的掌握。
三、如何運用陶行知思想營造初中地理生活課堂
1.以生活為基礎構建初中地理生活課堂
初中學生對于直觀形象并且能夠直接接觸的知識會更加印象深刻,所以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構建初中地理生活課堂是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掌握的有效途徑。在地理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要針對所要開展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生活實際事物,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夠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感興趣,并且也能夠更加有利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進而對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提供保障,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良好提升。學生通常會對教學中教師所提到的自己身邊環境問題格外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這一特性,比如說在講解天氣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對環境污染的看法上入手,通過展示國內受污染較為嚴重的幾個城市的污染前后對比情況來與大家溝通環境保護問題,由于目前國家社會都在大力倡導環境保護問題,所以學生不僅知道污染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城市,同時也能夠對其發表自己看法,如此就能夠構建更具生活化的地理課堂,在此氛圍下還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教師在準備教學素材的時候,也需要有意識地將身邊能夠接觸到的污染問題展示給學生,這更能加深學生的體會。
2.引導學生參與,強調回歸生活
教育的發展進步需要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當中,這不僅是新課標對于現代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這同時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所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旨。而初中地理教學更是如此,倘若學生不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到教學中,那么就無法實現地理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更談不上回歸生活。教師在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往往習慣于通過布置課后作業來督促學生鞏固教學知識,學生也將其看作一項任務,并不會主動地對其思考,也不會將該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種被動式地完成作業任務,可以說對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并沒有什么有效的幫助,反而會激發學生的厭煩心理。因此,教師要在新課標的倡導下,在秉持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原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樂于實踐的性格本質,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提高對地理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對他們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提供保障。
總之,生活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同時也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終點,一方面由于學生需要通過對生活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在社會環境下進行發展,所以初中地理需要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下開展教學活動。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理念所衍生的主要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不僅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得不到發揮,并且還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實際生活,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以此來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分析地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8.
[2]鄭冬寧.生活化地理教學實踐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08(5):40-41.
[3]周代許.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探討[J].地理教學,2012(12):18-20.
[4]劉娟.回歸生活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