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跟蹤式”到“參與式”的聽評課工作方式在不斷創新,兩者的結合讓教研更具時代氣息。新課改的課堂具有開放性,在這里聽課者一樣有用武之地——服務他人課堂、助力師生成長,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提升,體現了教研價值的多元性。“跟蹤+參與式”聽評課有利于教育行動研究的開展和優秀骨干教師的培養,是教師專業成長實踐歷練的重要平臺,在大力推進本地區新課改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跟蹤式聽評課;參與式聽評課;服務課堂;助力師生成長
在新課程改革和互聯網+教育的新形勢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教研工作者,深入課堂、研究課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黑河市教育研究院推出跟蹤式聽評課活動已有三年,此活動的開展較好地發揮了教研員對一線教學的服務和指導功能,培養了一批優秀骨干教師,并得到了基層學校的響應和認可。由于課堂上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在跟蹤式聽評課的過程中我們積極主動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方式進行指導,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適時干預,變被動傾聽為主動引導,變課堂的觀察者為課堂的參與者,讓教研直接應用于課堂,這種從跟蹤式到參與式的聽評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研效果。
一、跟蹤式聽評課的實施
跟蹤式聽評課的工作是要求每名教研員在基層學校選定1—2名目標培養人,依據教師的自身條件、教學背景及教學環境制定相應的聽評課計劃,擬定課堂教學研究主題,連續跟蹤目標教師的課堂教學,圍繞研究主題展開行動研究,定期總結匯報,既有院內各學科教研員之間的總結交流,又有基層學校領導與目標培養教師的匯報交流,開展市區校際間聯合大教研,以典型課例展示聽評課研究成果,并將聽評課成果轉化為文字固化發表,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從而推動區域內學校課改水平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二、跟蹤式聽評課的體會
跟蹤式聽評課活動要想取得基層學校的認可和一線教師的歡迎應把握以下幾點:
1.把握好教研員與目標教師的關系。教研員與目標教師應是亦師亦友的合作關系。教研員以服務教師、服務教學為工作宗旨,始終以服務者的姿態對待教師的教學,“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專業的視角審視教學中的問題,用真誠的態度提出改進要求;教研員應將目標教師當成是教學研究的合作者,因為所有的理念與設想終究要通過教師的教學來實現,對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探索必須與教師合作才能在實踐反思中取得成功經驗。
2.制定好可行的跟蹤式聽評課計劃。教研員要在活動前做好調研工作,掌握目標教師的教學特點,學校的教學環境及生源狀況,據此制定出符合新課改理念和教學實際的研究計劃,在研究過程中修改完善該計劃,使其更為清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在聽評課開始就對小組合作學習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僅解決了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常見問題,還通過組內“幫學”,較好地解決了班級學習水平兩極分化的現實問題。
3.保持跟蹤式聽評課的連續性。跟蹤式聽評課與一般聽評課的最大區別就是不僅同一班的課要連續聽,平行班的課也要連續聽,這樣才能使很多教學措施與方法在實踐中反復得到運用與修改,最終形成有價值的教研成果。舉一節期中試卷講評課為例,課上教師先集中解決難點問題,然后進入“幫學”環節,由學優生負責解決一般問題。這節課幫學出現的問題是組長無法照顧到每個組員,因此后續教學中又改為組長幫“學中生”,“中優生”幫“學困生”,提高了幫學效率。對講評課第二課時的設計,我建議分層次鞏固練習,改變了教師原有的全班練習書寫化學式和化學方程的想法,針對試卷中的難點為基礎好的同學準備相關習題,自測互講,自由討論,學困生則在教師指導下溫習化學用語鞏固基礎,這個分層的做法在第二節課上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像這樣將新課改的理念內化為教學的具體措施,不斷實踐不斷改進,我們最終完成了化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的本土化改造。從我們的教研經歷可以看出聽評課的連續性對教學研究的重要影響。
三、參與式聽評課的產生
新課程改革中教與學的方式發生較大轉變,尤其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個性化、體驗性等多種學習方式的落實成為課程改革重要標志,這也促進了聽評課方向的轉變,教研時我們把目光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關注教師是否真正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是否具有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聽評課方向變了則聽評課方式也會有新變化。在跟蹤式聽評課過程中,我無法只坐在座位上做個觀察者,而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小組中間去參與學生的學習,協助教師處理課堂中的問題,讓課堂教學更加開放而熱烈,這種參與式的聽評課逐漸被我的合作教師乃至整個化學教研組所接受,潛移默化地成了我們市直學校化學科聽評課的固有模式。
在以“關注學生的學”為主題的黑河市區六所初中聯合大教研活動中,我邀請來自各校的聽課教師一同走進各個學習小組,近距離觀察學生學習活動,與學生直接對話,參與輔導、糾錯,發現并記錄問題,有的老師還現場向授課教師了解本節課的設計意圖及日常教學情況。每位聽課教師都非常投入,集中研討時大家認為授課教師在總結提升環節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挖掘不到位,總結過于表面化。事后我反思課堂上只號召老師們“參與”,卻沒有提醒大家及時向授課教師反饋問題,由此我領悟到參與式聽評課不應僅僅是一種自覺行動,它應該有清晰而規范的運作模式,應該讓更多的教師和教研員了解并應用它。
四、參與式聽評課的解讀
參與式聽評課并非是基于團隊合作的幾個維度的課堂觀察,它是聽課者親身參與課堂教學的實踐行動。要想讓參與式聽評課取得較好效果,聽課教師與上課師生的合作就要默契有度。對聽課者而言,其聽課的目的及出發點是服務課堂,應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與授課教師研究完善教學預案。從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內容的設置、學習環節的安排、學習方式的選擇等方面對預案的合理性作出判斷,預估其可能出現的問題,同上課教師進行商榷,整改作出全新設計。這種課前對教學預設的“參與”,無異于一場頭腦風暴,通過思維的碰撞,授課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明晰,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需求,在教學源頭上杜絕了一些問題的產生,大大提高了聽評課的效率。
2.課上輔助授課教師實施預案。課上得好不好關鍵在于各層次學生學得好不好,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會學、想學。課堂上授課教師不能照顧到小組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聽課教師就要發揮好其輔助作用,深入各學習小組全面指導學生的學習,關注和了解各層次學生實際需求,及時回應,重點幫助學困生矯正學習行為,鼓勵他們積極地融入學習小組。這種課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無疑是對教師實施教學的最大幫助,它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而使聽評課在學生層面上較普通聽課方式更具指導意義。
3.當堂反饋教學診斷建議。教為學服務,教師的教必須順應學生的學,教的法子要與學的法子相匹配。聽課教師應本著能夠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絕不等到課后的原則,將看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立即作出調整,使教學能夠順暢進行;聽課教師的另一個職責是沉到學生中間去捕捉生成性問題,獲取第一手學情信息,及時提供給授課教師,讓課堂展示更能會聚焦點,讓課堂總結更能深入淺出,啟迪心智,避免蜻蜓點水泛泛而談。如此聽評課在教學層面上凸顯出了其時效性和有效性。
4.課后研課連續“參與”。參與式聽評課并不排斥課后研課,相反,課后不僅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預案和教學過程進行集中反思,還要依據反思結果共同擬定后續教學的思路,并且連續跟蹤,連續參與后續教學,這種“跟蹤+參與”的聽評課堅持一段時間,必會使目標教師在新課改的道路上駕輕就熟,游刃有余,使學生更加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從而達成會學、想學的目標。
總之,“跟蹤+參與式”聽評課令教研走入新天地,它既適用于教研人員深入一線學校搞調研,也適用于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的教研,尤其是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在這里參研的每位教師會對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教學方式的轉變從操作層面有更深刻的理解,是教師專業成長實踐歷練的重要平臺,在提升區域課改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卓玉.構建教育新模式[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