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2016年12月8日,為期三天、主旨為“讓制造更聰明”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中國南京落下帷幕。前一日,中國工信部發布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全方位智能化轉型,并重點發展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戰略產業。未來五年,升級版的中國制造格局有望逐漸成型,并為“中國制造2025”等中長期目標奠定基礎,使轉型為智能制造的制造業繼續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可靠的動力。
所謂智能制造,是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自動化技術、傳感技術、控制技術、數字制造技術結合,實現工廠和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實時管理和優化的新型制造系統。
智能產品具有監測、控制、優化和自主等四個方面的功能。而智能生產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統為核心,以智能工廠為載體,通過在工廠和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數據互聯互通為特征的制造網絡,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管理和優化。
此次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抓住智能制造這一世界經濟熱點,洞察當下全球前沿技術的競爭點,融政產學研為一爐予以共同關注。世界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變革、一場進化,生產將變得更加聰明,效率也就更高。此次大會賓朋滿座,說明企業對智能制造充滿渴望,產業發展充滿動力。這場大會是科技思維的饕餮盛宴,必將碰撞出大機遇。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由大轉強的核心戰略選擇,更是中國經濟增長變速換擋走向新里程的標志。歷經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2015年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建成了世界上門類最為齊全的現代制造業體系,中國制造業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心,一度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代名詞,創造過無數讓國人引為榮耀的輝煌。然而,中國制造在發展質量、創新能力、品牌塑造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的問題一直是急需破解的瓶頸,依托資源消耗和人力成本低廉的路徑選擇越來越艱難,低端的傳統優勢日趨衰弱,向著東南亞的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凸顯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尷尬。中國制造亟待在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的引領中強筋壯骨,在著力提升生產率的轉型中浴火重生,以獲得經濟中高速增長。
如果說過去3年中國制造在轉型中“熱身”,試圖打開一扇窗戶向外瞧,那么這場大會就是一個全新的里程碑——以最先進的智能制造思想武裝自己,開辟新的航程。
智能制造給世界帶來新活力,給中國帶來新發展。瓦特的蒸汽機,在轟鳴聲中不但改變了他自己貧病交加的命運,也把整個人類帶進了工業社會,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進步。喬布斯的“蘋果”,一機在手,包攬世界,億萬網民在刷屏中進入移動互聯時代,也助燃了信息化火焰燃遍全球。中國也在歡呼聲中見證“神九上天,蛟龍入海”的神奇,驚嘆中國制造尖端技術的鬼斧神功,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安裝了強勁的翅膀。
智能制造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動能,提高生產率。世界經濟不景氣,增長下向風險的警報一直未能解除,亟需轉變發展方式,期待新動能除舊布新、改天換地。唯有人工智能等科技生產擔當此重任,大幅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的發展。依托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等這些人工智能核心領域技術的發展,以生態科技、智能機器人、無人車、無人機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已漸趨成熟。由此撬動的相關產業鏈也將迎來巨大市場機會,可估商業利益至少在萬億量級。
智能制造將掀起新一輪企業淘汰浪潮。在歐美和日本有成百上千家百年企業,但中國很多企業卻做著做著就夭折了,這與企業家的胸懷和眼光有密切關系。企業家要站得高,看得遠,轉型中高端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這一輪智能制造大潮,讓傳統企業倍感壓力,跟上了,企業就往上走;跟不上,就要趴下去。
智能制造靠的是科技領先。科技是最活躍的生產力,是市場要素中最為關鍵的分子。而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唯有人才方是企業的靈魂,才是中國制造的根基。智能制造不是一紙文字描述,也不僅僅是高精設備,它是從生產到管理的徹底變革。中國可以花錢買機器人、3D打印機,但是人的文化素養、管理思維上的變化才是更重要的東西。要重視人才培養,注重校企合作和研發隊伍的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壯大自主研發力量,加大專利話語權,才能保證智能制造的無限活力。當前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正處于從專利申請大國到創新大國的臨門一腳,要把專利轉化為生產力,不能停留在紙面風光上。
智能制造還需要規劃引領。工信部發布的智能制造規劃,作為指導“十三五”時期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十三五”期間中國智能制造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重點任務,對推動中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智能制造是整個工業升級的主體,規劃是中國在制造業升級方面的具體設計和步驟,預示著中國制造業將在“十三五”期間進入政策黃金期,企業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