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近期國企改革舉措頻繁落地,意味著今后一個時期,國企自身提質增效、國企之間優化重組、國企與社會資本之間的取長補短等,都將“開足馬力”駛入改革快車道。因此,人們有理由增強對國企進一步實現瘦身健體的信心。
當前中央企業所處行業既有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又有一些行業供給嚴重不足;既有很多低端產品銷售不暢,又有不少中高端產品滿足不了需求。針對存在的問題,各大國企自身也一直在努力轉型。例如,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不久前首次以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先進制造、基礎化工的業務板塊形式亮相國際級展會,同時發布電商平臺為客戶提供交易、物流、資訊等全方位服務;中國中車集團日前與龐巴迪運輸集團簽署了一份戰略協議,為雙方在特定項目上實現優勢互補與產能合作、分享全球軌道運輸設備市場建立了框架。從中核建與中國一重在高溫氣冷堆主設備制造領域開展全面合作,到中航工業將房地產業務全部劃轉到保利集團;從中糧集團與中紡集團重組后大力精簡總部機構,再到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實施“強強聯合”……如今,國有企業“瘦身健體”可謂“開足馬力”。
數據顯示,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一年來,各地共制定出臺國有企業改革文件394件,啟動改革試點147項,不僅在政策框架上對國企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而且不少試點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此外,一些央企的重組方案也正在醞釀之中,按照國資委計劃,年內央企數量有望減至100家以內。
中國大刀闊斧地對國企進行資產優化重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做強高效資產、盤活低效資產、淘汰無效資產,提高國有資本使用效率。同時,重大重組之前也都會有相應的細致評估。
當前形勢下,相比于物質資產本身,盤活人力資源顯得更為重要。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其作用的發揮有賴于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發展勢頭。如果將人才置于毫無生機的無效資產之中,那么既無助于企業脫困,也不利于人才自身的發展。因此,推動國有資產優化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促進國企轉型升級才顯得格外重要。
除了涉及國企內部及國企之間的改革外,國企與社會資本之間如何才能實現“優勢互補”亦十分關鍵。
國企改革不是簡單地通過某些機構調整或行政措施來實現,而是通過資本市場,特別是國有投資機構這種市場主體來推動。這有利于讓以前存在的“主體模糊、主體行政化、主體缺位”等問題發生一些根本性變化。
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一種誤區,即認為國企改革就是“瓜分國資的盛宴”。事實上,壟斷經營、經營不善、產能過剩、效益低下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才會給國有經濟帶來更大損失。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關鍵,不是限制國企所在領域對民資和外資開放,而是要通過不斷完善會計制度、健全法律體系、加強內部監管來實現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有效防范。
必須看到,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是國企改革繞不開的問題。一方面,引入民間資本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徑,它可以提升國企的市場化運作水平;另一方面,追求效率過程中也必須兼顧公平,防止“內部人控制”及國有資產流失。推動國企改革不能因噎廢食,相關主體在引入民間資本時應盡可能細化各項標準和參股規則,并且做到決策公開透明、合作有據可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區分市場風險與道德風險。
由于國企經營范圍涉及大多數國民經濟命脈行業,因此,國企改革與中國供給側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息息相關,未來中國國企改革無疑將繼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