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花
又是一年“送轉”時,需要提前打點預防針。2016年11月23日,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高比例送轉方案的公告格式》,對上市公司高送轉行為加以規范,要求披露高送轉時必須披露業績預告,原則上不支持虧損或業績大幅下滑公司高送轉,公司有責任向重要股東問詢減持計劃。
眾所周知,所謂高送轉,是指上市公司大比例派送紅股或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一般10送轉5股及以上才定義為高送轉。這是上市公司分紅的一種方式,也是市值管理的一種工具,高送轉本身表明了上市公司對未來業績的良好預期,往往能獲得投資者青睞并追捧,從而提升股價。
每到歲末年初,便出現高送轉行情。近期頗受廣大投資者青睞,也受到監管層關注。截至2016年11月25日,A股一共有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送轉方案,送轉力度較大的公司,股價明顯上揚,如優博訊、云意電氣。
高送轉對于公司股價有一定的刺激效果,一些有減持意愿的公司重要股東意欲通過高送轉刺激股價,進而有利于減持。因此,高送轉期間疊加股東減持的現象并不罕見。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實施高送轉方案的公司中,有超過100家公司被股東減持,減持金額超過億元。但有些公司并無業績支撐,甚至有意策應股東減持。于是,滬深交易所果斷出手,修改高送轉方案公告格式,以加強高送轉概念炒作的監管。種種跡象表明,高送轉或成為下一個監管風口,當下已不是炒作高送轉概念最好的時機。
高送轉概念之所以受到市場偏愛,主要還是高送轉表明了上市公司對未來成長的信心,除權后的低股價也有利于增強股票的流動性,形成明顯的填權效應。從積極意義來說,高送轉可緩解市場恐慌性暴跌,在股市波譎云詭的形勢下給股民一絲信心;高送轉可為定增“護價”,防止股價塌方式暴跌;高送轉可幫大股東質押“托底”,免除追加質押物的尷尬。
一個典型的案例可說明高送轉的神奇效應。2015年6月19日,經過近一個月的停牌后,春興精工大額定增預案出爐。公司擬以23.50元/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5063.83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1.9億元。然而受市場行情影響,春興精工復牌便遭遇連續下跌,甚至跌破了23.50元的定增價。但是,戲劇性的故事發生了,在公司宣布擬10轉20之后,春興精工的股價逆勢反彈,不僅沖出低俗,還再創新高,一度占據44.58元每股的歷史高位。
但是,說白了,高送轉再神奇,也只是一個概念炒作的游戲,是A股炒作的噱頭,無論是送是轉,送轉之后公司股本雖說擴大了,但股東權益只是攤大餅,面積變大了,但厚度變薄了。況且由于公司經營情況未有實質性變化,在凈利潤不變的情況下,由于股本的擴大,每股收益反而縮小。而且目前市場上高送轉質量參差不齊,且呈現內幕交易、利益聯動的趨勢。高送轉已蛻變為A股市場上最不公平的博弈板塊,送轉過程泄露大量的內幕消息,很多大股東是借高送轉出貨,利益輸送現象嚴重。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高送轉大比拼弄不好會是一個陷阱。有的上市公司把高送轉變成了炒作股價的工具,故意釋放利好的煙幕彈,迷惑投資者,掩護利益相關方趁機套現出逃,成為操縱股價和內幕交易的惹禍根苗。
兩年前海潤光伏高送轉就是一場烏龍陣:預虧8億前夜發布高送轉信息,大股東高位減持套現6.89億元。海潤光伏2015年1月22日發布公告稱,前三大股東同時向董事會發起高送轉“10轉20”預案,當天大量資金入場,海潤光伏漲停。沒料到,一個星期后,上述三位高送轉提議人搖身一變卻成了減持人,二股東九潤管業減持0.784億股,套現6.89億元,并退出海潤光伏前三大股東席位。令市場瞠目結舌的是,在規定公布業績預期的最后時刻,海潤光伏扔出了“去年預虧8億,公司即將被ST”的重磅炸彈,瞬間股價暴跌。大股東卻已抽身而去,留下一地雞毛。
那么,投資者如何才能規避高送轉的風險呢?高送轉的背后究竟是蜜餞還是毒藥,不是每個有高送轉方案的股票都有投資機會。投資者在買進高送轉股前對于前期已有可觀漲幅的,在公布大比例送轉消息時,要敬而遠之,慎重買進。這類個股在方案公布后,容易迅速轉入短期調整。而且漲幅大,主力出逃可能性也大。相反除權前漲幅不大的個股,由于離主力建倉成本接近,后市填權可能性較大。 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往往是跟風,跟著概念走,高送轉成為減持的障眼法,其利好消息會迷失投資者的眼光。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特色之一,爆炒“高送轉”概念由來已久。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加大對高送轉的監管力度,別讓高送轉的虛光迷住投資者的眼睛。
一個過硬的標準是,推出“高送轉”預案的上市公司應當有較好的經營業績和足額的資本公積。證監會對于上市公司高送轉已有每單必查內幕交易的要求。監管部門將從信息披露規范性、事后監督以及內幕交易核查等多角度多管齊下,嚴防通過高送轉操縱股價和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監管層要通過對公司重大事項的全面披露,提醒中小投資者關注“高送轉”提前披露背后的動機。早在2016年11月17日,市場出現滬市某公司擬推出2016年度“高送轉”的傳聞,上交所第一時間要求公司停牌核查。通過核程序、明動機、問減持、查內幕四步,快速反應,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一系列措施對股價投機炒作起到了一定的抑制效果。
但從最新出臺的政策要求來看,對于市場非常關心的虧損公司或業績大幅下降公司高送轉問題,監管頂層設計只是“原則上不予支持”,而非完全禁止。規定虧損或業績大幅下滑公司披露高比例送轉方案的,應充分披露業績預測數據、測算過程、相關指標選擇及依據等。但這種業績預測數據是否準確,如果不準確又該承擔何種責任,皆無具體規定。這樣一來,不排除那些虧損或業績大幅下降的公司編造幾個數據的可能。而其中需要把握的內在監管邏輯是:上市公司在披露高送轉方案時,應同時披露股東大會前公司是否有減持股票的意向,如有減持意向,應說明具體的減持計劃。同時,上市公司應披露股東提議前后六個月內,已經發生和將要進行的特定事項,包括股東減持、股份質押、重組或非公開發行等。在信息高度透明、準確、及時的監管情勢下,高送轉才不會是一個炒作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