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瑾
【摘要】個性和共性關系存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相連,了解和明白這對關系不僅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師合理安排教學進度,而且在教學的后續總結和改進上也能起到極為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個性共性深度課堂
一、 前言
(一) 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決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在傳統教育中,語文教育者很少考慮教學中的個性層面,只是依據統一的要求、統一的標準、統一的進度教授統一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重知識灌輸、輕智能開發,重理性訓練、輕和諧發展,重師說生聽、輕師生互動,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其弊端日益凸現出來。
個性教學倡導學生本位,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它的迅速興起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個性,并迅速將其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地位。但是,對個性的過分彰顯使得部分語文教師走入了“重個性,輕共性”的另一極端,甚至照本宣科地認為個性教學是未來語文教學的一切,而將語文教學中共性的范疇拋置一邊,結果造成課堂紀律混亂、教學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進行這方面的探究有一定的價值。概括的來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就新課程標準而言,正確把握個性和共性關系是實踐新課程的途徑;就實踐意義而言,正確把握個性和共性關系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保證;就教師自身的發展而言,正確把握個性和共性關系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把握個性和共性關系的重要性
個性和共性關系存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相連,了解和明白這對關系不僅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師合理安排教學進度,而且在教學的后續總結和改進上也能起到極為有效的幫助。古人云: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把握當然也不例外。個性和共性就好比小學語文教學中兩個不可觸、只可觀的端點,過分地偏重個性或共性便會打破平衡,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 概念界定
(一)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范疇的認識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范疇是指根據每個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開展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要上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就必須走個性化的教學道路;同時,在日益走向多元化、信息化的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和飛速發展的經濟要求我們對學生的語文教學從基礎抓起。因此,時代呼喚著小學語文教學的個性范疇,個性教學已刻不容緩。
由上述可知,小學語文的教學應尊重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獨特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開發。
(二)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共性范疇的認識
所謂共性是指某一類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質,是一種理論上的概括,一種抽象化的存在。換句話說,共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定要說它存在,它也只能存在于個性中,或者說借助于個性而存在。這和我們常說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同一個道理。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和共性的關系
(一) 哲學中個性和共性的關系
在哲學中,個性和共性一直是矛盾的基本問題,普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毛澤東曾說:“這一共性與個性絕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因此,共性和個性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體。
(二) 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個性與共性辯證統一關系普遍存在于事物中,小學語文教學當然也不例外。例如:
《黃山奇松》
師:三大名松,你最喜歡哪一棵?
(課件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師:你喜歡它什么?它長得怎么樣?生活得如何?
友情提示: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1. 加上自己的想象語言復述;
2.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
3. 用表演方式讀,可以同桌討論、交流。
……
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導入中體現著個性和共性的辯證關系,利用個性和共性的關系處理好教學導入這一環節,對隨后整個教學的有效進行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1. 教學展開。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目的就在于幫助小學生把基礎打牢,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熟練地掌握新知識。因此,教學的展開需符合大多數小學生的發展要求。但是,小學生身心發展具有差異性和不均衡性,我們不能為追求教學效果而抑制學生個體的發展,要尊重并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前者保證了大多語文學生發展的要求,后者是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體現。在這個基礎上,關注個體差異,采用符合小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展開方式很有必要。因此,我們的教學既要關注共性也要關注個性,進而實現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
2. 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對教學效果的客觀反映,對下一階段教學的改善起到了方向標的作用。小學語文知識具有較高的銜接性和結構性,加之,小學生個人成績好壞以及教師的關注度對其學習興趣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小學階段的評價有著特殊的意義。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是考試測驗,這種方式可以說是衡量所有學生學習成績的最佳手段,但是這種評價方式忽略了對學生個性的評價,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把共性與個性兩種評價的優勢結合起來,進而促進語文教學評價的有效發展。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和共性度的把握
在個性化教學中,學生首先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其次是倡導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個性和共性在語文教學中各有優缺點,那么我們在教學中該如何把握呢?我認為關鍵在于度的掌控。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究。
1. 傾向于個性的小學語文教學。這類教學相對來說更注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倡導教師的指導作用。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和創造性思維,并且教學多以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模式進行。在日常教學中,活動課、班隊課、實踐課等宜采用此類方式。
2. 傾向于共性的小學語文教學。這類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學按照事先的要求循序漸進,效率高而富有計劃性,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是一種傳授新知、鞏固舊知的教學,比較適合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等日常的教學。
(四) 個性與共性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啟示
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對我們的教學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我們既要尊重共性,采取統一的要求,保證教學的整體進步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考慮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語文水平,以促進小學生個性的發展。
1. 尊重共性,統一要求。小學階段,基礎知識的傳授是關鍵,且小學生個體自學能力還較差,所以我們不能主觀地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規劃中各個環節、策略,而是要建立在學生整體接受能力的基礎之上。此外,小學語文知識屬于基礎學科,教學關鍵在于符合大多語文學生發展的要求,所以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情況,采用統一的語文教學方法。由此可見,尊重共性、統一要求是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根本,是改善小學語文教學的前提。
2. 發展個性,因材施教。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當他們在面對共同的教學進程時,必定讓他們的個性發展受到壓抑,難以受到尊重。小學生處在個性、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承受力較為脆弱,是培養語文發散性思維的關鍵期,若僅采用一個模子的教學模式,只會培養出“依葫蘆畫瓢”的學生。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
四、 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處處存在個性和共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合理利用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把握關鍵在于二者的有效結合,在尊重共性、發展個性的基礎上,我們應結合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學,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
五、 反思
在該論文中,本人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探析僅限于理論層次,只是通過個人實踐和案例分析進行了初探,缺乏外在的適用性。因為現階段個人知識水平及條件有限,所以沒有在操作層面上給出實際教學中對個性和共性關系把握的方法,筆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投入到此項課題的研究當中,以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