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華
摘 要:農村土地流轉是經濟發展形勢所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數量的增大,流轉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本文從分析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解決土地流轉的對策。
關鍵詞:土地流轉;問題;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33
土地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農村土地制度基本存在的情況下,進行土地流轉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集約化生產,同時提高生產效率。但是目前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的阻礙,使得土地流轉不能正常有序進行,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
1 土地流轉的作用
1.1 土地流轉的形式
土地流轉主要包括土地轉包、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轉包主要在集體內部,土地承包方將自己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轉包給集體內的農民,這種方式并沒有改變土地的承包權利義務關系。反租倒包是指集體將承包給農民的土地以付一定比例租金的形式承包回來,租給農業大戶或農業企業的一種流轉形式。土地股份合作是指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農民自愿以土地作為入股的資金,與集體合作將土地流轉。農民將使用權轉讓給企業,把承包權轉化為股權。
1.2 土地流轉的意義
1.2.1 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制
土地流轉是將土地集中,然后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來生產,這樣有利于吸引資金,實現土地、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等優化組合。流轉后能解決人與土地的矛盾,由于農村人口變化大,只有通過流轉才能調整壓力,才能達到人和土地的資源最合理配置。
1.2.2 促進土地使用率提高
在原有承包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實行土地有償轉包,可以減少土地利用不充分和荒地的利用,并且能使一些河灘等得到進一步開發,提高土地使用率。
1.2.3 促進經濟發展
土地流轉后是種地能手在使用土地種植,降低成本。同時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可以外出務工,在加快第三產業建設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
2 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2.1 認識問題
我國的多數學者對土地流轉還是肯定的,認為土地流轉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有一些認為在農村社會保障不健全的基礎上大規模推行土地流轉會導致農民推動自己的土地,影響社會安定。
2.2 土地產權不明確
由于土地流轉過程中產權不明確,極易導致糾紛產生,從而影響了土地流轉的效益,也增加了土地流轉的成本。只有在土地產權明晰的基礎上進行土地流轉才會讓土地流轉成為一件易事,成為一個穩定的流轉。
2.3 規?;缓侠?/p>
一些動機不純的企業會利用土地流轉到農村進行圈地,以套取政府的補貼。也有一些城市行政機關單位為了獲得一定規模的土地來建立自己的基地來進行土地流轉。多種動機的出現都違背了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宗旨,導致土地流轉規?;缓侠?。
2.4 流轉不規范
農村土地流轉雖然進行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地區還是不夠規范。主要是不簽訂合同或雖然簽訂合同,但合同內容不規范,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一旦出現糾紛,依據所簽訂合同很裁定,使得農民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護。
3 完善土地流轉中的對策
3.1 提高對土地流轉的認識
要想完善土地流轉,就必須加強基層干部和農民對土地流轉在思想上的認識,通過宣傳使大家認識到土地流轉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促進農民流動,提高農民收入。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民,所以土地流轉還是要靠農民,最后的決定權還在農民。只有農民對土地流轉有充分的認知,才愿意將土地流轉出去。可以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法律知識等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F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以農民土地集約化為前提的,各地的土地流轉要根據各地特點來制定政策,同時要引導農民外出務工,鼓勵農民以協作、入股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集中,實現規?;a,提高土地使用率和效率。
3.2 保護農民的主體地位
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是調動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基本前提和條件。確定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以形成穩定的良好的土地流轉契約關系;在土地流轉中要農民和承包者簽訂完善的合同,農民享有的是經營權、決策權和收效處分權。合同必須是農民和承包者簽訂,不是集體與承包者簽訂;土地流轉的收入一定要歸農民所有,政府對農民的收入有保護的責任。
3.3 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
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是土地流轉正常有序進行的一個保障。政府要建立一個交易平臺,作為土地流轉的試點,同時也要簽訂土地流轉的相關規則,以保證農民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建立一個第三方評估機構,培養優秀的土地評估人員,對土地進行公正的評估,以維護農民的利益;用合同規定好流轉土地的用途,嚴禁從事非農項目或囤地投機,如果出現,農民可以收回土地,同時請政府對承包方進行處罰。
參考文獻
[1]關艷.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1(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