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本文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的初步研究,并結合自己的專業教學實際,在小學數學預學中進行運用。數學課前,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預學,對數學學習充滿了期待,在預學和教師的引導、鼓勵、期待中,學習感興趣的數學知識,學生樂學,這是一種幸福。學生有了這樣的幸福感,自然課堂專注力提高,思維跟上教師的節奏,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數學預學期待樂學幸福
一、 預學、積極心理學的界定
預學是指學生在教師講課前自學教師要教授的新課的習慣。葉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小學生,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如預先學習的習慣。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必然會有一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而幫助這些學生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就是預學。通過預學,不但可以縮短他們在學習上的差距,還能使他們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還可以讓他們自己摸索出一套自學的好方法,從而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享受成功的幸福感。如果我們的預學案設計能從多了解兒童、關注兒童的視角給予多一些鼓勵和期待,這樣就能使兒童去愉快預學,那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是一門從積極角度來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內容的新興科學。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數學預學活動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從兒童的視角來設計預學內容,讓兒童愿意學數學,把數學當作是一種好玩的、有挑戰性的游戲,從而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幸福感。
二、 預學的小改變帶來了大幸福
(一) 激勵型預學案的設計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很強的學科,舊知識的學習往往是新知識的基礎,新舊知識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教材本身的編排也十分重視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知識之間遷移,掌握新的知識。我們只有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用兒童的視角精心設計激勵型預學案,才能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樂學。
在“圓的面積”這課的預學案設計中,我注重了遷移—運用—拓展的設計理念,做了如下設計。
1. 自學例7——我能行。通過例7的學習,你知道圓的面積與它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嗎?
2. 回憶。我們在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時都運用了()的方法。圓的面積公式推導能不能也用這個方法?你打算怎么辦?
用準備好的圓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個能干的我、聰明的我,試試吧!
3. 我的研究報告。
(1) 我們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我來露一手:貼圖展示)
(2) 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圓比較:
圓的面積=,S=。
4. 最棒的我——我的新發現:。
學生在學習圓的知識之前,已經有了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經驗,已經滲透了轉化的思想。通過預學案的提示,自己開動腦筋,動手操作、實踐,再加上教師的鼓勵語,學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預學,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預學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流程,緊扣學生不明白問題來講解。這樣的課堂針對性更強,更高效,教師還有時間進行知識的拓展。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都體會到了課堂帶來的幸福感。
(二) 反思型預學案的設計
數學練習課是學生對新知鞏固、總結與反思的最好契機,除了新授課要給學生預學案外,復習課更要充分了解學情;從兒童的視角,把握他們的學習起點,合理安排、設計預學案,讓學生不覺得復習課枯燥乏味,在自己積極地歸納整理中,更好地發揮練習課的作用,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上一個臺階。
在進行“分數乘除法復習”時,我設計了這樣預學案:
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現在我們就使出“洪荒之力”,閃出智慧的火花,將這兩個單元進行一個總結和復習,相信你會做得非常棒的。
1. 理一理、做一做。
2. 畫一畫、編一編。
45×23表示:,
畫一畫:
編一編:中山東路進行道路改造,一個工程隊每天修路45
千米,?
3. (我是小老師)想一想,找一找。
推薦三道自己平時特別容易錯的分數乘除法題,讓同學們做一做吧!
4. 總結反思。(爭做“數學小達人”)
通過這個預學案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這樣的預學案,學生能積極面對,個個爭做“數學小達人”,激發了他們復習整理的熱情。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整理知識點,找易錯題,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又通過課堂的交流、與同學的整理進行碰撞,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每個學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找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學習帶來的幸福。
(三) 實踐型預學案的設計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這是新課標里所提出的。在教學中除了數學概念課、計算課,大都離不開生活實際。預學案的設計中關注實踐性,設計更貼近生活的內容,學生有興趣并能積極地完成。在教師的鼓勵、家長的期待和自己的努力下,動手實踐,發現和解決問題,愉快地體驗學習帶來的幸福感。
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預學案。
同學們,你們經常玩一些如“剪刀、石頭、布”“擲骰子”“翻撲克牌”等決定輸贏的游戲吧?你仔細研究過在商場、超市看到的抽獎轉盤嗎?這些游戲公平嗎?怎樣才能使游戲公平呢?
1. 擲骰子,點數大于3的算優優贏;點數小于3的算秀秀贏,這種方法公平嗎?為什么?
2. 拋硬幣的方法公平嗎?為什么?
3. 自己想一想,再試一試,把不公平的游戲規則修改一下,使它變得公平。
4. 你還能自己設計出一些公平的游戲規則嗎?
5. 我的收獲:;我的困惑:。
這樣的預學案,讓學生們充分的動手實踐,去體會、去研究、去理解,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最后的收獲是給學生一種自我滿足感和一種積極向上追求完美的體驗,數學課堂的幸福才能真正擁有。
三、 預學的幸福感
預學是一份內容豐富的學習“自助餐”,從兒童的視角設計預學案是對教材的調適,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材意圖。兒童在預學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樂此不疲,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份好的預學案,不僅體現了教師研讀教材、研究學生的心路歷程,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預學案探究學生自己的問題,記錄學生構建知識模型的過程,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發揮學生無限的創造力,讓學生體會到它帶來的自信、成功和喜悅。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從兒童的視角設計出一份好的預學案,在預學案的引領下,以積極的心態愉快地進行預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活動自己參加,方法自己選擇,練習自己設計,結論自己概括……真正做到了“我的課堂我做主”,學生主人翁意識增強,幸福感大大提升。同時,教師也能借助預學案的反饋信息,適時調控自己的教學,師生愉快地教與學,大大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