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能夠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 能夠感受作者是“怎么寫”霧凇的。
3. 能夠從語言文字中讀出霧凇的美麗景觀。
4. 能夠從語言文字中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霧凇的奇特美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自讀要求
1. 看了課題猜一猜課文可能“寫什么”?
2. 整體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1) 讀通課文,能正確認讀生字。
(2) 讀懂課文,能弄懂課文寫什么?
(3) 研究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應探究哪些問題?
(4) 這篇課文怎么寫霧凇的?
3. 分部研讀課文,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1)讀第一節,課文“寫什么”“怎么寫”?
(2)讀第二節,課文“寫什么”“怎么寫”?
(3)讀第三節,課文“寫什么”“怎么寫”?
教學過程
一、 學生“展示自學”——教師“了解學情”
1.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課文——霧凇。
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板書課題,課題中“霧”這個字也是本課中的一個生字,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字,出示:霧。
學生分析“霧”結構,教師范寫(邊板書邊說:霧是形聲字,上表形,下表聲);學生描紅一個,練習寫一個。
2. 通過預習,你知道什么是霧凇嗎?(生答)這節課就讓我們走近霧凇。
3. 展示學習成果,認識生字詞。
出示:
籠罩凝結模糊彌漫綴滿湖畔
蒸騰鍍上零下淹沒俗稱攝氏度
評析:了解學生課文自學情況。一方面,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了解學生對課文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這樣的教學設計便于教學過程中能夠按照學生現實基礎進行教學;同時也激發學生在自學時能夠認真研讀課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定向目標”
1. 提出問題:生字詞大家都掌握了,課文讀好了嗎?我們分節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板書:寫什么、怎么寫)
2. 學生討論:寫什么——霧凇的美麗奇觀。怎么寫的呢?先概括描繪霧凇的奇特美麗,接著詳細介紹了霧凇是如何形成的,最后人們清早觀賞霧凇及其感受(欣賞贊嘆霧凇奇景)。
教師小結、板書。(用一個詞概括:奇觀形成贊嘆)
評析:圍繞“怎么寫”架構課文。一方面,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是否讀通課文?是否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另一方面,讓學生對課文結構進行整體架構——作者怎么布局謀篇的?這樣設計教學便于學生從課文事例中學習寫作構思。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從“整體”入手,再去探究“部分”。
三、 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引導探究”
(一) 賞讀第一自然段
1. 作者筆下的霧凇奇觀給我們怎樣的感覺?他又是怎么寫的呢?讓我們跟著作者的腳步,一起欣賞霧凇吧!指名誦讀。(出示第一自然段)
讀完后,你覺得霧凇怎么樣?
在充分討論基礎上形成共同的認識:美!
怎么寫它的美——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
請大家自己輕聲地一邊讀,一邊想?從哪里看出它的美?
“十里長堤”“綴滿”——從多可以看出美(板書:多)
“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從色彩可以看出美(板書:色彩)
誰來讀?
師:這么美的霧凇,你想親眼看一看嗎?
2. 播放圖片。(配樂)
指名讀。
3. 我們一起朗誦,感受這個畫面。好嗎?(齊讀)
4. 這樣的霧凇奇觀,是我們祖國大好河山的一部分,讓我們把它深深地印在腦海里。
出示填空,試著背誦。
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的霜花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這就是的吉林霧凇奇觀。
評析:引導學生圍繞怎么寫霧凇的美進行閱讀,既讓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構段的,學習作者構段技巧;又讓學生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學習通過閱讀寫作表達自己美的感受。
(二) 賞讀第二自然段
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多美的霧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課文怎么介紹霧凇形成過程的?(這一自然段先寫什么,接著寫了什么)(原因、過程)
1. 過渡: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形成原因。
交流“霧凇形成的原因”。
(1) 出示: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由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
(2) 從這句話中你能發現霧凇形成需要哪些條件?(板書: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
水汽就是霧氣,過于飽和,就是霧氣——特別充足,特別多。
2.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描寫了霧氣的飽和,哪些詞語描寫了霧氣的濃?
出示: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著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交流:從哪些詞語中可以體會到霧氣真多呀?
突出詞語:“籠罩、涌、淹沒、模糊”。
這些詞語形象地寫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霧氣很濃。誰來讀?
3. 過渡:那么吉林“過于飽和的霧氣”是從哪里來的?
出示: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
有霧氣就能形成霧凇嗎?還需要什么條件?(指板書齊讀:遇冷凝結)要冷到什么程度呢?(點紅零下30攝氏度)
小結:由此看來,霧凇的形成需要飽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結,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那么這些過于飽和的水汽是怎樣遇冷凝結的呢?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一過程的?
4. 交流“霧凇形成的過程”。
出示: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誰來讀?
霧凇形成過程給你什么感覺?(慢)你是從哪些詞感受到它的慢的?
(1) 慢慢地——寫出了什么?(說明霧凇形成的速度慢。霧凇大約要經過八到十個小時才能形成)指名讀。
(2) 輕輕地——寫出了什么?(說明霧氣很輕,霧凇形成時輕柔無聲)指名讀。
(3) 一層又一層——說明了什么?(霧氣不斷,逐步凝結而成)齊讀。
(4) 鍍:說明每一層都很薄,要形成壯觀的霧凇需要很長時間。
(5) 出示: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是銀松雪柳了。
(師引讀:慢慢地,松針、柳枝都變了,最初……逐漸……最后……)出示圖片。
(6) 朗讀:霧凇是美麗的,霧凇的凝結過程也很美,你能把這種緩慢的美讀出來嗎?(齊讀)
(配樂)讀這句話應該讀出語氣的變化,先是輕輕地,緩緩地,后來就變成欣喜的語氣了。(指名讀)
5. 讓我們一起回到松花江畔去感受一下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吧。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6. 霧凇的形成過程如此奇妙美麗,難怪作者說它是……(出示:聞名全國的奇觀)
評析:引導學生圍繞怎么介紹“霧凇形成的過程”自讀課文,一方面便于理清這一段的層次;另一方面益于學習作者語言表達方式。
四、 學生“總結反思”——教師“引導反思”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寫作方法、閱讀方法和提問方法等方面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
評析:引導學生不只是從課文內容等知識方面進行總結反思,更為重要的是從作者寫作方法、讀者閱讀方法和提問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培養學生閱讀反思能力。
五、 學生“遷移創新”——教師“引導實踐”
這篇課文是編者改編的,讀作者原文,想一想編者這么改編出于什么目的?
我的家鄉吉林,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每當到了冬季,我的家鄉就變成了童話般的冰雪世界。一個冬天的早晨,我漫步在松花江畔,只見岸邊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條兒,猶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挺拔的松樹上結滿了樹掛,潔白晶瑩,就像披上了華麗的銀裝。太陽出來了。陽光照在樹掛上,反射出奪目的光芒。我踏著積雪向前走去,一片片樹掛不時落在我的頭上、身上,涼颼颼的,開心極了。
小朋友,你知道這霧凇——樹上的冰花是怎樣形成的嗎?它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呢。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吉林的冬天,由于從豐滿發電站流過來的水溫度較高,這樣的江水流到市區,蒸發的水汽“飛”到冰冷的樹枝上,結成了冰霜。冰霜越聚越多,就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霧凇。
評析:引導學生將“原文”和“編文”對照,感受作者和編者的不同思路,學習從不同角度品析語言文字。
總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計者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進行語言實踐運用。
1. 圍繞“怎么寫”整體感知課文,學習作者布局謀篇策略。設計者引導學生從作者“怎么寫霧凇”入手進行閱讀,學生在讀中體會到作者圍繞“奇觀、形成、贊嘆”三方面進行構思,體會作者布局謀篇策略。
2. 圍繞“怎么寫”分段研讀課文,學習作者語言表達方式。設計者在研讀“奇觀、形成、贊嘆”三段時,讓學生圍繞“怎么寫”進行閱讀,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對“奇觀、形成、贊嘆”的獨特語言表達方式。
3. 圍繞“怎么寫”總結反思課文,學習作者情感表達技巧。設計者在總結反思階段,引導學生圍繞“怎么寫”進行反思閱讀,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4. 圍繞“怎么寫”拓展賞析課文,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設計者在安排鞏固練習時,不是讓學生做一些語言文字練習,而是引導學生將原文和課文對照閱讀,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和編者兩種角度表達的“惟妙”。
作者簡介:
陳云,江蘇省洪澤實驗小學教師,在市、縣兩級教學活動中多次上展示課。
李建成,江蘇省洪澤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