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芳
【摘要】新課程呼喚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可核心學科的成績之爭使我們的教師變得焦躁不安,失去了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耐心和愛心。而當今的學生個性張揚,在擁有家庭之愛的同時,更渴望師愛,教師愛心的缺失使他們失去了自尊、自信,失去了向前的動力。本文從教師擁有愛心的幾個方面談新形勢下教師愛心的培養:要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要真正地關愛學生;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小心地呵護學生的自尊心。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就必須把職業當作事業去做。
【關鍵詞】愛心童心平等自尊
那天,一個要好的同事悄悄告訴我,她在某校上小學的兒子居然被數學老師踢青了小腿,我聽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是什么使我們的教師會下如此之狠手把學生的腿踢青?是當前愈炒愈烈的核心學科成績的排名之爭導致的層層重壓使我們的教師失卻了耐心而變得焦躁狂亂?還是我們的教師缺少做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想,追求教學質量的最優化無可厚非,但這樣的追求應該是建立在師生關系十分和諧的情況下、學生對學習持有濃厚興趣的基礎上的追求,這樣才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而要做到這一切,我們就不能丟掉做教師的基本條件,也是最寶貴的東西——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一、 擁有愛心之一:童心未泯
讀過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人可能會奇怪地發現,這本書的扉頁上有一幅“斗雞圖”:那位咧著嘴、咬緊牙正在使勁兒同他的學生“斗雞”的孩子王便是李鎮西了。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多么富有童心。可是那位數學老師卻拒絕了這份難得的童心,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身體,更傷害了孩子的心靈。
新課程呼喚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應該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究知識。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敗的關鍵之一,擁有童心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條件。
(一) 兒童般的情懷
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這樣深情地寫到:“我決心使我的孩子們在一天中沒有一分鐘不從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們的,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們的歡笑就是我的歡笑。我們一同哭泣、一同歡笑。”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歡笑,一同哭泣”的教師無疑會讓學生視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來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李鎮西、于永正這樣的優秀老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
李鎮西、于永正等老師成功的秘訣在于他們首先是懷著兒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否則,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一切教育都無濟于事。
(二) 兒童般的興趣
盡可能保持一些和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這絕不是一味地遷就學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當學生發現教師帶他們去郊游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學生們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教師自己的興趣時,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教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是會對教師產生油然而生的親切之情——這正是教育的起點。我常常讀學生們借給我的書,的確,我和他們有了許多共同語言,他們真的把我當作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得我們每一節語文課都是那么的輕松、愉悅、高效,考試成績名列前茅也在預料之中了。教育的確是一件幸福的事。
(三) 兒童般的思維
我們常常說要多理解學生,但有時學生的言行,站在教師的角度看是很難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這不是說要把教師的思維降低到學生的水平,而是說如果我們學會點“兒童思維”,將更有助于我們真正理解學生,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并教育學生。
孩子們總是懷著善良的、美好的動機去做事,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贊揚,尋求心理滿足。但是,他們畢竟是孩子,考慮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壞事,這是很自然的。只有學會“兒童思維”,教師才能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
二、 擁有愛心之二:真愛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人學。”而作為人學的教育當然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情感。素質教育,更是充滿了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感情,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李鎮西老師說過:“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激情、麻木不仁的人,能夠同時又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這是當好教師的基本條件。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信任、一種尊重、一種鞭策;對教師來說,愛學生就是熱愛自己的職業,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一雙眼睛看不住幾十個學生,而一顆心卻可以拴住幾十顆心。
“親其師,信其道”,再小的學生也懂教師的愛,這種愛是一顆閃光的鉆石,它的光輝可以為他們樹立一面不斷前進的旗幟,為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為他們點亮一盞明燈。
教師的真愛是提高學生成績的強大推動力。我送走畢業班后,每次接的新班語文成績和學習習慣以及行為習慣都不容樂觀,但讓教師和領導敬佩的是一年后學生們無論在習慣上還是在學習成績上都有了明顯進步,其中的原因除精心做好教學“五認真”之外,我還有一個秘密武器——能捕獲學生的心,讓他們喜歡我,喜歡我上的語文課。每天午飯后的十分鐘是我們師生最向往的,一開始是我邀請后進生去學校風景區散步。這些飽受前任教師冷落、批評的孩子哪得此榮幸?他們小心地跟在我后面,大氣不敢出。我攙著他們的小手,看吐綠的楊柳,賞泛青的草坪,觀蕩漾的湖水,唱動聽的童謠,頌贊美春天的古詩……孩子們不再拘謹。第二天、第三天,他們主動來到餐桌邊等我吃完飯邀請我帶他們去散步,我欣然同意。我發現這些后進生想象力也很豐富,談吐也不差,我們一起背古詩、談心……不知不覺間,后進生變了,他們愛上了語文課,課堂上他們勇敢地舉起了小手,作業也能完成了,盡管錯誤很多,但考試及格了。其中進步最大的要數王家豪了,這是一個失去母愛而懂得感恩的好孩子,教師點點滴滴的愛都被他記在心中,化為他努力學習的動力,這學期他的語文成績全部及格,已向70分邁進了。
這些孩子之所以會進步,是因為我沒有大聲呵斥他們,更沒有嚴厲懲罰他們,我真心地愛著他們,春風化雨般地教育著他們,使他們感到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老師還在愛著他們,的確,教師的愛是沙漠中的綠洲,能給他們帶來股股清泉,帶給他們更多的激勵。可那位數學老師的狠命一踢,踢掉了對學生的愛,踢開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試想,這樣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能對他教的學科感興趣嗎?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他任教班級的學科成績比平行班低很多。當今新形勢下,獨生子女偏多,他們習慣了家長的愛,更渴望教師的愛,他們個性張揚,由于成長的環境、個體自身等原因形成了差距,教師的愛只有更濃、更深,才能創造教育的奇跡。
三、 擁有愛心之三:平等待生
長期以來,所謂的“師道尊嚴”使不少教師習慣于挺直腰板、板起面孔,把自己看成了傳教士,而學生在道義上則成了信徒。蹲下身來,不僅是一種姿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感受平等。上課前,教師真誠地鞠躬回答學生:“同學們好”,這是師生尊嚴上的平等;學生被喊到辦公室,教師搬來板凳請他坐下,這也是一種平等;校外師生相逢,教師主動招呼學生,這更是一種平等……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他班上的學生,自己悄悄地躲了起來,跟學生來了個捉迷藏,其樂融融的師生情讓學生終生難忘,讓我很是感動。一個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居然放下所謂的架子,與學生一同嬉戲,這是何等的平等?這樣的平等蘊含著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意,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我們的學生怎能不感受到這點呢?怎能不喜歡這位老師進而喜歡他(她)所教的學科呢?
可那位數學老師的狠命一踢,踢掉了什么?他踢掉了師生之間人格的平等。在他看來,我是居高臨下的教師,哪容得下你這樣來看輕我?但他不知道,追求師生之間情感的撞擊、心靈的溝通,需要保持師生人格的平等。
四、 擁有愛心之四:呵護自尊
“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我們的學生雖小,但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別人的尊重。教育不同于工業生產,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我們是塑造他們靈魂的工程師,呵護學生的自尊是對學生愛的表現,也是我們的責任。
某些學校的某些個別學生因為不遵守紀律被教師留在偌大的操場或趕出教室,讓他飽受全校師生好奇、輕視的目光,他的自尊何存?是誰毀了他的尊嚴?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教師!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都會小心地呵護學生的自尊心。我校一名德才兼備的教師在處理班級物品失竊這樣的事件時,先教育了全體學生,讓學生能明辨是非,最后對私拿班級物品的那個學生寄予希望,這樣做既讓他知道了錯,又給了他改錯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濃濃愛心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呵護。后來,丟失的物品又悄悄地回到了班上。
要在新形勢下擁有一顆關愛學生的心,我們就不能僅僅把自己從事的職業視為教書,而應當把它作為自己終生追求的崇高事業。如果僅僅停留在“工作是為了生活”的認識層面,教師就難以充滿激情和渴望地面對工作、投入工作,就會享受不到從事教育工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