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清,丁嵐峰,劉伯臣,侯曉亮,張多婷,石 銳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
制藥類專業群校內實訓基地內涵構建與研究
包玉清,丁嵐峰,劉伯臣,侯曉亮,張多婷,石 銳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工學結合是在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其目標是通過校企之間的“互動與雙贏”,充分利用雙方資源,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1]。實訓基地的內涵構建則包括生產性實訓項目開發、職場環境與氛圍建設、專兼結合的項目教學團隊建設、企業化管理機制創新等四項內容[2]。制藥類專業群實訓基地“工學結合”內涵構建則是根據工學結合的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共同完成人才的培養過程。在新時期,“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全球職業教育最有效、最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3]。
工學結合;專業群;實訓基地;生物制藥;校中廠;教學做一體化
由于社會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開始重視制藥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制藥業已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國外制藥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實現了與世界水平完全接軌,諸多藥品已經進入國際市場,得到國際上的認可。隨著我國制藥裝備業的發展和醫藥工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制藥企業越來越表現出對高素質技能型制藥專業人才的需求,這一方面表明制藥專業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制藥企業對一線工作人員和檢驗人員、質檢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出適于制藥業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制藥專業人才。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服務于生產第一線、具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其特點是既掌握基礎理論,又掌握實踐技能,善于將某一專門“技術意圖”轉化為“物質實體”,并能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高職教育的制藥專業應該定位于特定的崗位群,并以此來制定適合制藥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與制藥職業崗位群相連接的實訓基地、創立適應于“工學結合”的實訓課程標準與情境教學內容,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的制藥專業高端技能型人才[4]。
為此,本項目選題對基于“工學結合”的制藥優勢專業群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建立符合當今現代制藥業工作過程的實訓指導課程體系,通過開放性和職業化的教學過程,讓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人才的培養和評價過程,實現校企人才供給的“無縫接軌”,在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具有較大的社會和經濟意義,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高等職業教育是伴隨著現代工業興起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發展起來的,而工學結合是世界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產業的調整和經濟的復蘇,目前對高技術實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從而相繼出現了發展職業教育的熱潮。這些發達國家經過不斷摸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學結合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我國高職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仍然較弱,未能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未能實現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的轉變,未能使就業與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不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雙贏”機制尚未形成,“雙師型”教師資源缺乏,缺少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訓基地。
3.1 指導思想
根據工學結合的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共同完成人才的培養過程已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走勢,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建立有“工學結合”特色的實訓基地,引企入校,實現“校中廠”,從而達到所培養的人才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接軌”。
3.2 基本原則
3.2.1 創建基于“工學結合”的制藥類專業群建設的改革思路,建立以“校中廠”為特色的制藥類專業群校內實驗實訓基地。
3.2.2 優化、創立一種基于“工學結合”的制藥類專業群項目化教學實訓核心課程。
3.2.3 創建基于“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通過引企入校,實現“校中廠”,以達到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和專業輻射能力的目標。
3.3 實訓條件的建立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在實訓基地內構建服務于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實訓室及實現校企合作和校企共建的生產實踐與生產模擬一體化的“校中廠”形式的校內綜合實訓基地。
3.3.1 以“教學做”一體化為特色的基本實訓室的構建
“工學結合”的制藥類專業群的實訓條件應結合本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實踐教學課時數不低于必修課總教學時數的50%),設置與本專業所開設課程相適應的“教學做”一體化基本實訓室。
3.3.2 以“校中廠”為特色的綜合實訓基地的構建
為實現“工學結合”的目標,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結合本制藥類專業群各專業的社會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在校內建立“校中廠”形式的校內綜合實訓基地(可共享),實訓基地設備投入不少于300萬元,可實現制藥企業的主要工作環節,能完成制藥企業一整套的工作流程,使學生在不用走出校門就可以在“校中廠”內直接體驗到制藥企業的全部工作過程,以達到學生畢業后就能直接走入工作崗位,真正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無縫接軌”。
3.4 實訓基地理論教學體系的建立
通過制藥企業的調查和分析,針對企業的需求,對制藥類專業群各專業的實訓室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訓科目,并建立相應的“工學結合”標準規程。通過研究分析制藥企業工作過程,結合各實訓室的實訓科目要求,建立各實訓室的實踐課程設計及覆蓋職業培訓的校本教材。結合“工學結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重點進行制藥類各專業優質核心課程的建設,其內涵有課程標準、課程的學習情境、特色教材建設、教學課件、試題庫及考核標準等。
3.5 師資隊伍建設
3.5.1 師資隊伍建設原則
以具備堅實理論基礎和過硬實踐技能為標準、以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為核心、以構建“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為目標、以聘請企業兼職教師為補充、以直接培養或引進人才為手段,逐步建立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為主力、并能帶領制藥類專業實訓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發展的高水平的教學團隊。
3.5.2 師資隊伍建設措施
(1)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青年教師進入實訓基地后,首先由實訓基地指派一位資歷深厚的教師擔任指導,有計劃地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在培養期間,使青年教師完成規定的崗前培訓,系統聽課(包括實訓相關的理論課和實踐課),參加實訓課預試及帶教,利用每年帶領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踐教學的機會,讓新進青年教師在企業生產中鍛煉提高,積極鼓勵青年教師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讓青年教師積累一定實踐經驗。最后通過考核合格后方能正試上崗。
(2)定期開展集體教學活動。實訓基地各實訓室要定期舉行集體備課、集體討論、集體預試等方式的集體教學活動,認真研討實訓過程出現的各個環節,保證實訓教學的順利進行和實訓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3)更多地培養“雙師型”教師。積極支持中青年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進修學習及到基層鍛煉,安排時間讓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掛職鍛煉,安排部分青年教師到各大知名院校及國外進行學歷進修,鼓勵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1]葉小明.在工學結合中實現校企深度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07,(10):52-54.
[2]盧兵.抓住核心內涵建好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J].中國高等教育,2009,(19):41-42.
[3]杜慶軍.新時期“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人民論壇,2015,(2):164-166.
[4]包玉清.高職“工學結合”制藥技術專業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8):239-240.
[責任編輯 崔一華]
2016-12-10
科研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GZC1211046)
包玉清(第一作者),1964-,男,蒙古族,黑龍江肇源人,教授,高職教育、基礎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