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孫蕾
摘要: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具有醫學倫理學屬性、社會學屬性以及法律屬性等特征。雖然國內外學者對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沒有達成統一定義,但我們應當結合各學科理論學者及實踐學者對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界定及表現形式等方面明確其具體內涵,應細化過度醫療侵權的行為類型;引入舉證緩和制度;完善過度醫療侵權的判斷標準;擴大過度醫療侵權的損害賠償范圍。
關鍵詞:過度醫療;侵權責任;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1-0063-03
學者杜治政先生認為過度醫療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超過疾病實際需要的診斷和治療的醫療行為或醫療過程。”李傳良學者則認為“過度醫療是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法定及約定義務,提供了超出個體及社會醫療保健實際需求的醫療服務,造成了服務對象人身傷害及財產損失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雖然對過度醫療都做了相關規定,但同樣存在很多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法律現狀
第一時期,國務院于1987年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標志著我國正式從法律層面規定了醫療損害責任,這是我國醫療侵權責任發展的起點,也可以定義為我國醫療侵權責任發展到第一階段。《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出臺以公費醫療為背景,醫療機構在這一階段的性質為社會保障的福利性機構,一旦發生醫療侵權行為,醫療結構承擔責任采取嚴格限制原則。就醫患者只有在構成醫療事故或醫療技術事故的前提下,才能請求一定數額的賠償。《醫療事故處理辦法》中并沒有涉及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規定,就醫患者因過度醫療行為請求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承擔責任時,僅能依據《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主張。《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法律理論及實踐經驗都對過度醫療侵權相關法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個時期,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實施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標志著我國進入醫療侵權責任發展的第二階段,《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加大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損害糾紛中的舉證責任,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就醫患者的權利。國務院于2002年頒布并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醫療侵權法律發展的轉折點,《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不僅標志著我國對醫療侵權行為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更體現了我國加強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責任承擔的決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取代了1987年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從內容上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從形式上廢除了一次性限額賠償,建立了醫療事故等級制度。但其在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偏袒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取締限制性賠償的目的。2004年實施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解決了就醫患者因遭受醫療損害只能獲得限制性賠償的窘境,但從當時的法律實踐狀況可以推斷出《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就醫患者為獲得高額的經濟賠償采取依據《民法通則》中相關規定,以醫療過錯進行訴訟的途徑救濟,以此達到避免醫學會介入醫療糾紛的現實狀況。綜合以上原因,醫療侵權相關法律發展的第二階段使得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陷入巨大的壓力困境,為避免承擔醫療損害責任和過度醫療行為更加頻繁地出現在診療活動中。
第三個時期,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標志著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法律條款中對醫療責任的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都有明確規定。同時,過度醫療侵權行為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被明確固定,雖然在近百條的條款中僅有一條涉及到過度醫療侵權行為,但這是我國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歷史性條款。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救濟途徑有了法律的明確規制,遭受過度醫療損害后果的就醫患者便可以依照《侵權責任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侵權責任法》中有關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規定仍然存在不足,例如,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界定范圍過窄,患者舉證責任過重、過度醫療行為判斷標準不夠明確等。
二、過度醫療侵權責任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醫療的行為類型不夠全面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禁止不必要檢查的行為。在人們醫療意識不斷提升以及醫療設備不斷精細化的高科技時代,過度醫療行為的類型呈現多變、頻變以及高度隱蔽性的特征。例如,就醫患者以保健目的為出發點到醫療機構就醫時,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在缺少法律監管以及職業道德感約束不足的背景下,面對經濟因素、社會威望等因素的考量而時常作出過度檢查、過度保健等過度醫療行為。過度醫療行為大致包括過度手術、過度用藥、過多的實施其他與就醫患者所患疾病不相符的介入治療。
(二)患者的舉證責任過重
根據《侵權責任法》以及醫療法律的規定,就醫患者在醫療糾紛案件中應舉證證明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存在過度醫療侵權行為,同時就醫患者因診療活動中的過度醫療行為受到人身、財產等方面的損害。診療行為的倫理性、專業技術性以及高風險性決定了就醫患者在整個診療活動中以及發生的醫療糾紛中不能充分判斷某一醫療行為是否屬于過度醫療行為類別,還加重了就醫患者的舉證責任。《侵權責任法》中同時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即當就醫患者提起過度醫療侵權訴訟時,由醫療機構證明就醫患者主張的其遭受過度醫療行為與其遭受財產、人身及其他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否則,推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存在主觀過錯,應對過度醫療行為導致的損害后果承擔賠償責任。雖然有關醫療機構舉證責任倒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醫患者的舉證責任,有利于保護就醫患者的合法權益,但從整體來看,醫療機構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的前提是就醫患者首先證明自身在診療活動中遭遇過度醫療侵權行為,并已經因發生的過度醫療行為而受有所患疾病本身不應出現的損害后果。上述兩點對于就醫患者而言仍然存在很大難度,醫患關系不對稱,診療行為的高度隱蔽性以及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以團隊形式進行診療行為等多重因素都為就醫患者舉證診療活動中存在過度醫療行為并因此遭受過度醫療損害后果加大難度。
(三)過度醫療的判斷標準不明確
醫療損害賠償制度并沒有關于鑒定過度醫療侵權行為及其損害結果的明確規定。我國現階段的醫療損害鑒定呈現雙軌制特點,其中之一是由各級醫學會主導,旨在對過度醫療行為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以及是否應對相關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的行政鑒定。另一種針對醫療行為的鑒定則是指由司法機構主導,在醫療糾紛訴訟中由具備專門醫學知識的專家,通過運用科學技術手段進行鑒定,確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行為是否存在不合法、不合理之處。前一種機制傾向于鑒定是否構成醫療事故,是否應由相關的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承擔責任;后一種機制傾向于鑒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是否存在過失,是否構成過度醫療侵權行為。與醫療機構存在利害關系的各級醫學會以及與各級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存在職業利益庇護的醫學專家做出的醫療損害鑒定,使得就醫患者不能對醫療鑒定結論產生認同,醫療行業的信任度因此受到質疑。醫療鑒定制度的雙軌制并不能為減少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提供有利保障,其弊端在于增加了醫療機構及就醫患者責任負擔的同時,也過多占用了醫學及司法等有限的社會資源。
(四)過度醫療損害賠償范圍較窄
根據《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范圍包括財產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以及精神損害賠償。但司法實踐中存在當就醫患者針對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提出直接財產損害以及間接財產損害,或依據合同違約提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因違反服務合同約定應承擔違約責任時,就醫患者因遭受過度醫療侵權行為而受有的損害不能完全得到賠償的現實狀況。醫療損害鑒定的雙軌制決定了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的雙軌制,即就醫患者可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相關規定申請行政鑒定,經醫療糾紛當事人雙方的委托或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單方委托進行醫療事故鑒定,鑒定結論為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根據醫療事故等級作出不同程度的賠償。就醫患者在遭受過度醫療行為后,也可依據《侵權責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相關法律、法規向人民法院提出侵權訴訟,法院依據司法鑒定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是否存在過錯而判定其是否承擔過度醫療侵權責任。對過度醫療侵權責任適用全面賠償原則有利于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加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因違反職業道德而付出的代價,更有利于提升醫療行業環境。
三、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完善建議
《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證據規則》等法律法規中關于過度醫療侵權責任規定呈現逐漸概括化、明確化特點。但具有社會學、醫學以及倫理學等多重屬性的過度醫療侵權行為并沒有因此得到遏制,甚至助長了醫療侵權行為的發生。從最初的限制就醫患者賠償權利階段,發展至陷入防御性醫療誤區的過渡階段以及經過不斷的肯定及否定后到來的理性反思階段構成了過度醫療侵權發展的必經過程。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法律規制必須經歷不斷往復的肯定、否定以及矯正過程才能達到逐漸成熟的狀態。筆者主要從以下方面提出建議。
(一)細化過度醫療侵權的行為類型
《侵權責任法》中僅對不必要的檢查行為作出規定,對于過度檢查的具體界定以及過度用藥、過度手術、過度保健等表現形式并沒有以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確規定。過度醫療行為在科技迅猛發展、人民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時代背景下,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復雜化以及高度隱蔽化的特征。因此,亟需從立法層面完善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種類。
(二)引入舉證緩和制度
當某一方當事人在訴訟中不能夠履行某一證明責任時,法官可以依據自由裁量權將舉證責任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至另一方。舉證責任緩和制度可以緩解訴訟或仲裁中某一方因舉證不能而造成合法權益受損的情況。引人舉證責任緩和制度可以解決被侵權人,即遭受過度醫療侵權行為的就醫患者或就醫患者家屬,因自身不存在過錯卻遭受了過度醫療侵權行為而帶來的損害后果時,難以證明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存在過錯的尷尬困境,有利于保護在過度醫療侵權糾紛中處于弱勢地位的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完善過度醫療侵權的判斷標準
建立同一的過度醫療損害責任鑒定制度,組織專門、獨立的過度醫療損害責任鑒定人向司法機構負責,加大醫療損害鑒定程序的透明度、公正性以及可信任度是完善過度醫療侵權損害責任法律規制的必要條件。
(四)擴大過度醫療侵權的損害賠償范圍
就醫患者及其家屬認為遭受到過度醫療侵權行為而受到損害時,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或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規定向管轄法院提起訴訟程序。就醫患者及其家屬可以申請醫療損害司法鑒定,法院也可以依職權提起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程序,最終依據司法鑒定結果以及法官的專業知識進行綜合判斷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是否存在過錯,是否應對就醫患者主張的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
四、結論
我國對于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雖然《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立法空白,但其法律條款內容以及司法實踐效果都沒有達到最優狀態,在立法以及司法層面仍亟需完善。筆者主要從立法層面出發,研究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概念、歸責原則、構成要件、責任承擔、現存問題以及立法完善建議,結合國內外法律學者、醫療學者以及社會學者等觀點,提出對我國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發展的建議,以期對我國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筆者堅信,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以及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我國的過度醫療侵權責任法治化時代會很快到來,緊張的醫患關系會在法制與司法不斷完善的同時最終得到有效解決。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