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瑩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銅山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1156)
生成性教學已經越來越成為課堂研究的主導方向。尤其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利用現代多媒體環境,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感,才能很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時代在進步,小學科學課堂在面臨著改革,從開始的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答,解答不出教師再來講解,到現在的教師提出問題,大家來探究,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更深層次地去研究問題,不斷地創新,最后得到答案,學生從此擺脫了教師提出問題,等著教師來講解的習慣,在不斷交流探究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形成生成性教學課堂。學生懂得了科學課堂不再局限于科學課本,應該通過自己的動手和探究形成一種創新的精神,從而達成知識的學習。同樣,這種生成性課堂對科學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生成資源不會憑空產生,它需要在教師提供優化了的學習環境中產生。比如借助PPT、視頻等這些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能多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容易產生新想法、新問題。
在教學《土壤里面有什么》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觀看視頻,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詢問我們周邊的土壤里面有什么,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對要求掌握的知識進行預設;再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去生成新的知識。
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統一體,要生成首先要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設計時,以前我們都是一步一步按照課本進行設計,上課時也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現在在設計教案時,都會預設學生此時的反應以及會出現的情況,往往不止預設一種情況,就是這樣,課堂中也會生成新的問題。這時候就考驗了教師的綜合素養,對課堂的把握,對生成性問題的解決,等等。
《熱的傳遞》一課中,對于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教材就設計了一個實驗:在鋁勺上滴蠟油,在鋁勺的一頭加熱,觀察蠟油融化的順序。我在上這課時,設計了一個新的實驗,用鋁絲代替鋁勺,在鋁絲上用蠟油粘上火柴,分別加熱鋁絲的中間和兩頭,觀察火柴掉落的順序。我預設了學生在回答“火柴為什么會按這個順序掉落”這個問題時會出現的答案,結果有個學生回答道:離火焰近的火柴最先掉落。乍一聽,這個答案很正確。仔細想想還是存在問題的。由于預設時候沒有想到這個答案,我匆忙中肯定了他的答案,但是課后才想到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所以課前設計要多想想學生的想法,有的問題是在教師的預案之內,這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不失教師的指導性;也有不在教師預案之內出現的問題,教師一定要仔細考慮,不能確定的時候,千萬不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課堂中所產生的問題也是一種生成資源,教師怎么引導怎么回答很重要,不能因為學生的問題超出了自己的預設,就不去回答或者放任不管。實際上這種生成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讓他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前文所提到的,在教《熱的傳遞》這一課時,學生提出了靠近火焰越近,熱最先傳遞到。對于這個問題,后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時也遇到了。我先是讓學生自己討論其正確性,然后當場對實驗器材進行了改進,如下圖1所示:

圖1
A點到加熱點的距離比C點到加熱點的距離更遠,但是熱卻最先傳遞到A點,C點則是最后一個傳遞到。這時候學生會更清晰地掌握熱在固體中傳遞,是沿著物體傳遞,而不是離火焰近的地方先傳遞到。這個過程既是對學生提出問題的一種肯定,也鼓勵了學生多質疑,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能力,再好的預設都會有意料不到的問題出現。一節科學課上,學生都會有閃光的一幕出現。這時,教師應該把握住,利用動態生成的問題解決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
在執教《把固體放入水中》時,大家按部就班地把各種物體放入水中進行實驗,得出了有的物體能夠浮在水面是因為它夠輕。這時有個學生舉手:“老師,重的物體也能夠浮在水面?!彼e了鐵船能浮在水面的例子。于是,我讓學生先自己討論,然后找來橡皮泥,讓學生想辦法使橡皮泥浮上來。大多數學生都能想到把橡皮泥做成船的樣子。這個時候,那位提出問題的同學明白了不是重的物體能夠浮在水面,而是改變了重的物體的形狀,讓它浮在了水面上。一個問題,處理得好就會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讓學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識,讓科學課堂變得更有效。
葉瀾教授提出: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教學的“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生成性教學不可能出現在教師的一言堂中,也不可能在教師的霸權下存在。民主自由的課堂才是生成性課堂的土壤,每一位學生都是求知者,都應該尊重他們,不管他們是什么樣的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才能有生成性課堂的產生。教師應該善于傾聽,善于觀察,及時地肯定學生,遇到生成性問題,及時解決,要善于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思維訓練,而不是強行地拉向自己的預設課堂。
在課堂上,學生涌現出來的想法、問題千奇百怪,教師既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問題,也不能順著學生的問題走偏。教師要掌握好度,要對學生生成的問題進行選擇,跟課堂緊密聯系的問題,要去引導,要去解決;而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問題要摒棄。這樣,才能夠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以前的教學是一板一眼的教學,杜絕生成性問題的產生,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極端,很多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完美,刻意地去表演,讓一節科學課堂成了教師的“表演課”“作秀課”。這樣的課堂只注重了形式,看似精彩,其實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考慮到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為了上“好課”而上課。其實并不是所有的環節都有生成性問題的產生,不要刻意地去追求生成性問題,要真正使科學課堂成為生成性科學課堂。
生成性科學課堂教學是一項長遠的研究,教師首先要注重自己的專業培養,其次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善于選擇生成性的問題去解決,利用生成性問題提高科學課堂的效率。
[1]董小玉,巫正鴻.教育機智淺談[J].中國教育學刊,1995,(01):36-37.
[2]馮莉.實現課堂有效生成的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3]呂敏霞.生成性教學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