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毓秀,李彭博,徐艷
(1.蘭州工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50;2.武威腫瘤醫院,甘肅武威733000)
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與思考
康毓秀1,李彭博2,徐艷2
(1.蘭州工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50;2.武威腫瘤醫院,甘肅武威733000)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對高質量醫學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傳統醫學教育培養模式及教育現狀的綜合研究,結合新時期醫學教育發展的新特征、新動向,對校企結合、協同創新的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做了認真思考,探索以就業崗位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宗旨,能適應新時期醫學教育要求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思路,切實解決醫學人才培養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難題。
醫學教育;應用型醫學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社會衛生服務信息化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強,對服務質量的期望明顯提高,傳統醫學教育培養模式的不足與缺點逐步顯現,如所培養的人才實踐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單位需求存在差距、教學形式與手段嚴重滯后、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對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1]。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形勢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學科、新模式已是當務之急。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要求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3]。在國家大力倡導與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下,醫學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促進醫學教育健康、持續、協調發展,構建能適應新時期醫學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徑,對現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模式進行針對性研究,并針對其主要問題與不足提出具體對策顯得非常必要。
從企業的發展需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畢業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等多方面入手分析目前的醫學教育中校企合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現有校企合作頂層設計有待完善、目標不明確、責權利不統一,導致校企雙方對校企合作的愿望不強,校企雙方信息交流不暢。其次,學校培養計劃、目標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脫節,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企業實際,導致畢業生短期內很難適應企業工作環境或進入工作狀態。再次,現有教育教學模式單一,主要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忽視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案例情境教學,理論學習與實習實訓相對獨立,導致校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由此可見,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較為普遍。以上因素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3.1 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制訂緊跟行業發展的校企合作實踐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最重要依據,其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們不僅要在宏觀上建立與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更要研究制訂科學的、翔實的、操作性強的校企合作實踐培養方案,緊跟行業發展動態,及時修改與完善實踐培養計劃。在制訂整體專業培養方案時,力爭將校企合作作為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與突破口,在具體的專業培養方案中既要有詳細、明確的校企合作計劃,更要有操作性強的校企合作考核、評估措施,使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運行過程相結合,學生就業與畢業實習相結合,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銜接緊密程度不夠、學生實踐技能與就業單位需求脫節等問題。當然,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實踐與歷練,因此也要遵循企業工作的流程與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安排實踐教學,構建由基本技能訓練、單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頂崗實習等螺旋式上升的能力訓練模式。
3.2 創新與改革校企合作途徑,切實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傳統教育重視課堂理論教學,以教師“滿堂灌”與學生“被動聽”為主要特征,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不重視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傳統教學采用典型的應試教育模式,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這種教育模式的結果是“高分低能”現象非常普遍,導致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學習與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突破應試教育體系的束縛,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學習教育發達國家如瑞士、德國、芬蘭等先進的應用型教學理念,切實培養能對接我國現階段社會需求的技術型人才。
3.3 構建校企合作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理論、技能、素養三位一體的職業素質
以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為基礎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學生通過實驗、實習等環節對接行業與企業。一方面,開校初,可以請行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醫務工作者進課堂,講授醫學專業實踐導論課,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在短期內產生學習興趣。其次,將實習、實訓等實踐環節安排在當地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實行雙導師制(既有醫務人員的現場技術指導,又有學校教師跟蹤管理),使學生能真實體驗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求,使教學過程與企業或醫院的運行過程無縫對接[4]。這樣既使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同時親臨職場,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4 構建基于網絡的優質資源實踐共享平臺
由于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顛覆性改變,互聯網成為人們無法離開的資源,且給各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醫學類職業院校也不例外,我們必須抓住這一時代主旋律,順勢而為,加快改革與創新教育教學思路與模式,深化“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改革,提高衛生職業教育學生的培養效能[4]。要大力推行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網絡教育模式。慕課是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的簡稱,在其平臺上,教師的精彩講授、學生的自主學習體驗、師生之間形式多樣的互動被完整系統地實現。由于其“精品化”與“精細化”的特點,可彌補傳統教育方法的諸多不足,大大提升教育的效能,因此得到國家乃至世界的推崇。2014年底,教育部會同其他部委聯合發布了《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2015年,教育部的年度工作要點中又明確提出,要加強慕課建設、應用和管理。以上表明國家異常重視以慕課為代表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創新[5-7]。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培養方案中改革學分制認定辦法,將慕課引入學分管理,同時也努力推動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微課等的建設。
3.5 構建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教學的主要保障。要有效開展校企合作,必須依靠與利用好這兩個“指揮棒”。一方面要切實設計與構建以項目為導向、以多元考核評價為準則、以職業技能考核為核心,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全面、客觀、多元化評價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另一方面要定期組織與召開校企合作教學質量研討會,動態掌握企業對學校實習生、畢業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要求與評價,對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及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評估。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傳統醫學教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必然難以適應新時期國家醫學教育的新模式,我們必須開拓思維、創新觀念、順應潮流,探索與研究符合時代特色和社會需求的醫學教育新機制,克服傳統醫學教育的弊端,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共享有效社會資源,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努力提升醫學教育培養水平,構建能適應新時期社會需求的醫學教育新模式。校企合作使教育由單純的學校教育向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轉變,構建以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推行早期職場實習,讓學生感受職業氛圍,掌握專業核心知識,在學校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有效提升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水平。
[1]李仁璞,鄒海林,呂海航,等.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1(20):26-28.
[2]鄧鼎森,朱啟華.探討衛生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
2007,25(19):7-9.
[3]翟建.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44):41-43.
[4]姜大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理性追問[J].教育研究,2011(11):70-75.
[5]祎莉娜,郭巖.中國衛生職業教育現狀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11):37-40.
[6]王娟,沈小平,葉萌.云計算在醫療衛生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應用探索[J].微型電腦應用,2011,27(3):42-44.
[7]丁存善,王荃,盧嘉靜,等.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3):92-95.
G640
A
1671-1246(2017)18-0009-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661462057);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2016A-097);蘭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攻關專項項目(2014-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