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462002)
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論的高職護理專業英語課程設置調查研究
李靜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462002)
本文從需求分析理論出發,以漯河醫專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和問卷調查法等方法,分析目前高職護理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護理專業英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等進行研究,從而為我國醫學類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需求分析;高職;護理;英語
隨著國家對高職高專教育的重視與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教學要求。2010年,教育部正式發布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1],明確了大學公共英語進一步改革的方向,確定職業教育過程中英語教育的目標與要求,提出以職業發展為核心開發和構建教學目標與內容,將高職英語教學分為基礎公共英語與行業英語兩個階段,基礎公共英語階段的教學內容要與行業英語教學內容自然銜接,或將行業英語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2]。這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指明了發展方向。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內容要滿足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實際需要,英語教學要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為不同專業學生“量身訂制”英語教學方案,滿足不同專業對英語能力的要求。
由此可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英語課程設置要以需求分析為基礎,從人才培養和職業崗位要求出發;教學內容要真實、地道、實際、實用,能夠呈現職場工作情境并融入職場文化;教學手段要多元化,要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互動中學、使用中學,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以筆者所執教的漯河醫專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基于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需求分析理論,采用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等實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高職護理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護理專業英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內容等進行研究,從而為我國醫學類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當前,大多數醫學類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設置是在公共英語學習階段之后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兩者孤立存在,缺乏有效銜接。以我校為例,英語課程改革還處在初級階段,課程體系仍然是公共+專業兩條線簡單組合,教學目標不明確,實踐課占比低,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融合不夠,教學內容的實用度低。
以護理專業為例,在課程設置方面,仍以公共英語教學為主,護理英語教學占比低。公共英語開設兩學年共4學期,而護理英語僅作為選修課開設于第四學期,并且對學生護理英語應用能力未制定具體的目標要求與考核標準。公共英語和護理英語教學相互獨立,缺乏有效銜接。學生的英語能力發展和專業發展不能得到很好的融合,大學英語教學對促進護理專業學生整體發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筆者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漯河醫專護理專業學生、英語教師和醫院相關醫務工作者進行調查。收集并分析相關調研數據,了解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我校現有英語課程設置能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2.1 調查對象
筆者選取的調查對象包括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三年級實習生、教師和醫務工作者。其中,217名二年級學生,92名三年級實習生,22名英語教師,32家醫院(其中18家醫院是我校的合作培訓醫院,14家醫院參加我校的人才招聘會)相關醫務工作者。
2.2 調查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為深入理解ESP教學的基本概念及相關理論知識等,筆者利用圖書資料和電子文獻檢索系統,查閱、搜集了國內外關于ESP教學研究的相關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分析整理,比較全面地了解了ESP教學研究現狀和教學實踐研究相關成果,通過研讀與分析,找到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在梳理基本概念及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研究的問題,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起點。
2.2.2 問卷調查法探討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論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必須了解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針對學生的專業崗位、教材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本研究設計了3份問卷,分別對漯河醫專護理專業學生、相關授課教師以及不同醫院醫務工作者進行調查。學生調查問卷包括7個部分28個問題,內容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公共英語和護理英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選取,授課教師,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英語學習態度、動機、需求,英語知識需求、應用、能力等。教師調查問卷包括教師的基本信息(年齡、職稱、所在學院和英語等級)、對護理英語課程的態度和意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程的課時安排、教學材料選擇等。醫院調查問卷包括醫院的基本情況(名稱、所在地、級別)、對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要求、對護理英語的需求、護理英語教學建議等。
2.2.3 訪談法對不同醫院醫務工作者和學生進行訪談,旨在了解高職英語教育與學生目標崗位需求間的關系。訪談內容涉及學生對自己所學英語的看法、目標崗位的英語能力需求及護理英語師資等方面。
本次調查的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我們將收集的信息,從學生、教師、醫院3個層面進行分析。
對學生的調查結果分析發現,目前學生對護理英語的學習態度比較積極,希望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英語水平,一方面可以滿足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滿足自身發展需要。但是對于英語課程設置,學生不滿意,希望能夠合理地調整公共英語與專業英語所占比例,主張將兩者的教學融合在一起,并逐漸增大專業英語的教學比例;對于教學內容的選取,學生有自己的看法,認為最好選擇實用、貼近工作崗位的教學內容,刪除復雜、過度專業化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最好能夠兼顧公共英語與專業英語;對于教學團隊,學生認為應該建立全面發展的教學團隊,實施雙語教學,以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對于英語課堂,學生認為英語課堂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情景教學、小組協作教學模式。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在專業環境下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其中,聽說能力是基礎,讀寫能力是延伸。
對教師的調查結果分析發現,教師普遍認為英語教學應該綜合考慮學生入學時的英語能力、教學現狀、學生英語需求及工作崗位需求等因素,制訂符合學校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案。專業英語教學應循序漸進,由公共英語逐漸過渡到專業英語教學,并逐漸加強專業英語教學,但專業英語教學內容不易過難,否則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也不應太過簡單,否則易使學生失去專業英語學習意義。
對醫院的調查結果發現,醫院對醫務工作者的英語能力要求和學習要求基本一致。醫院認為學生應該具備醫護方面的英語聽說能力、閱讀專業英文文獻能力、基本的英文醫療文體寫作能力以及較強的英語學習能力,能夠較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變化。
4.1 課程設置突出護理專業特色,嘗試ESP+EGP融合教學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英語教學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調整課程設置,以護理專業的行業標準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以職業能力需求為核心制定課程目標與課程要求。ESP與EGP的融合教學,無疑是提高高職學生職業英語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有價值的嘗試[3]。循序漸進地將ESP融入EGP教學中,是一種有效、合理的過渡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內容及學習方式的變化。
第一學期英語教學本著“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原則,強化公共英語教學,逐步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每節課增設15分鐘ESP教學專欄,選取一個和護理行業相關的主題進行問題情境創設并進行模擬情景對話,幫助學生熟悉與醫生、病人和家屬交流的常用語句,提高英語會話能力。第二學期英語教學本著“讀寫并重,帶動聽說”原則,在每節課的ESP專欄教學中,加強護理英語讀寫教學,選取與醫護相關的閱讀文章,提高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養閱讀能力和專業認知能力,同時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寫作練習,包括如何用英文書寫病歷、如何撰寫醫學論文英文摘要等,逐步培養學生對護理英語的興趣,實現由公共英語向護理英語的過渡,同時兼顧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需求,重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在第二學年即第三、四學期的課程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在職業情景中運用英語的能力,以崗位需求為核心,采用以任務驅動情景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突出培養學生在護理職業情境中的專業實踐和語言運用能力。
4.2 教材的選擇要滿足學生的職業需要,體現真實性
護理英語教材的選取應兼顧語言應用和護理技術兩個方面,密切聯系護理專業課程與護理實踐操作流程。如與醫生、護士、病人、家屬之間的交流技巧,病人入院指南,常見病的護理程序,等等。通過學習,使學生增加專業英語詞匯量,提高英語讀寫及交際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4.3 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學生是獨立、個性鮮明的個體,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開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是組織有效課堂的重要保證。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情景模擬教學、多媒體教學、小組協作教學為主進行多元化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英語學習潛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4.4 進一步加強護理專業英語教師隊伍建設
在本研究調查中,發現由于學校教學師資的限制,僅有一名公共英語教師同時教授專業英語課程。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團隊的整體素質,學校應對專業英語師資隊伍建設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專業英語教師的培訓和再教育。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大力引進人才,充實教學隊伍。通過人才引進和再教育,提高專業英語教學團隊的實力,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打下基礎。
課程設置是一個完整、系統、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課程設置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完結式課程設置。護理專業英語課程設置之初,要充分調查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護理英語專門人才,基于語言學習規律,并參照教育部有關文件,設置系統、科學的專業(護理)英語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之后,仍然需要進行持續的社會需求調查,了解相關行業對英語不同技能的要求程度、對所需人才的數量、員工所缺的知識和所希望獲得的幫助等,并了解畢業生對現有課程設置的反饋意見。這種持續性需求分析不僅能讓我們把握需求的變化,還能對現行專業(護理)英語課程體系起到實時監控和形成性評估的作用。
[1]安曉燦,周龍.與時俱進,深化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外語,2010(4):4-7.
[2]宋梅梅.順應高職教育發展深化公共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0):90-93.
[3]彭薇.ESP教學理念下涉外護理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55-58.
G526.5
A
1671-1246(2017)11-0099-03
注: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醫學教育研究項目(W jlx20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