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朝輝
(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軍醫訓練大隊,新疆 呼圖壁 831200)
預選衛生士官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實踐與思考
沈朝輝
(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軍醫訓練大隊,新疆 呼圖壁 831200)
全面打牢訓練基礎,堅持實戰化訓練方向,樹立實戰化訓練理念,是當前我軍訓練的方向。針對如何提高預選衛生士官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效果,通過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單位實戰化教學訓練組織與經驗,希望通過學習吸收美軍戰場戰傷救治(TCCC)理念,促進我軍預選衛生士官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質量的提升。
預選衛生士官;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
預選衛生士官是實施戰(現)場急救的主要力量之一,擔負著平戰時一線傷員救護的重要任務,其戰(現)場急救技能水平直接關系到傷病員的生命安危[1]。戰(現)場急救技術一般是指在戰(現)場環境下,傷員負傷后所采取的就地或就近救治技術項目,包括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和基礎生命支持六大技術[2],是戰傷救治的第一階段。實戰化教學訓練是軍隊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大批“能打仗、打勝仗”軍事人才的基本途徑[3]。自2008年起,我單位承擔全軍西北五省預選衛生士官實戰化教學訓練任務以來,我們對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改革,積累了一些經驗,現介紹如下。
近年來,在全軍深化實戰化教學訓練的大背景下,各軍事醫學院校著眼于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需求,都在對軍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抓緊進行改革[4]。特別是第十六次全軍院校會議后,全軍預選衛生士官培訓由軍隊醫學專業院校承擔[5],并向業務技能培訓全面深化。提高預選衛生士官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質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戰(現)場急救是否及時、急救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傷員生命安危、殘障和后續治療,明顯影響陣亡率和傷死率[6]。由于戰(現)場急救是成功救治傷員的關鍵,有關急救的訓練受到國內外軍隊的高度重視[7]。根據國外有關文獻報道及以往戰傷死亡統計顯示[8],戰時傷員死亡率與傷員接受救治的時間直接相關,若傷員在傷后0~5小時內得到急救、1小時內得到救治,則可使傷員的傷亡率降低2/3。因此,提高預選衛生士官戰(現)場急救技術,在未來戰爭中對提高傷員生存率、保障部隊戰斗力生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1 實戰化思維意識不強
由于我軍近幾十年來未曾經歷戰爭,部分教員形成了當“和平軍官”“和平教師”的安逸思想,淡化了實戰觀念和打仗意識,缺少練兵打仗的熱情,現役教員“上課即上陣”的意識不夠強。部分教員對現代衛勤前沿理論掌握不多,對新型戰爭傷員特點和救治手段研究較少,與“整體、高效、精確、靈活”的現代實戰化衛勤保障要求差距較大。
2.2 實戰化教學內容不夠豐富
隨著高技術武器在未來戰場的廣泛使用,現代戰傷在分類分型、傷情特點、急救處置和后送要求等方面明顯異于傳統戰傷,相應的戰傷救治理念也隨之不斷更新。個別教員在戰(現)場急救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學理念基本參考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等以往戰爭的救護經驗,教學內容基本為教材內容,存在重理論、輕操作;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造成預選衛生士官對現代戰傷特點認識不夠,戰救新理念欠缺,無法滿足現代戰場一線救護要求。
2.3 實戰化保障條件落后
受軍隊院校體制編制調整等諸多因素影響,列入總部規劃建設的實戰化衛勤綜合訓練場遲遲未能開工建設,導致實戰化教學缺少相應訓練場地、信息化教學裝備器材和網絡化訓練設施設備,實戰化、模擬化、網絡化教學訓練難以落實。目前給單位配發的部分戰(現)場急救裝備器材種類較少、數量不足,難以滿足正常戰(現)場急救技術教學需要。
2.4 考評機制不健全
缺少全面系統的、可量化的考評機制,常態化的考核和檢查制度落實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評功評獎、晉級調職與教員隊伍訓練成績不掛鉤,無法有效提高教員教學訓練積極性。
3.1 學習美軍戰救經驗,結合實戰需求引進先進理念
1996年,美軍在總結越戰等戰爭中的戰傷救治經驗時首次提出“戰場戰傷救治”(Tacticai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強調戰傷救治一定要與戰場環境相結合,掀起了一場戰傷救治理念的新革命[9]。TCCC是一整套戰場一線救治理論建設和發展體系,在經過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實戰檢驗后,美國和歐美多個國家已規定將TCCC作為衛勤保障人員的必修培訓課程。因此,學習美軍TCCC,對于我軍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2 優化課程體系,根據實戰需求整合教學資源
根據預選衛生士官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訓練特點,優化整合以戰(現)場急救六大技術操作訓練為主、理論講授為輔、實戰化教學保障條件為支撐的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實際,組織相關人員編寫出版《戰(現)場急救技術訓練教程》和《戰(現)場急救技術組訓教程》兩本紙質教材,拍攝《戰(現)場急救技術》電視教材。根據教學大綱、救治規則和教學進度,我們分理論授課、操作訓練和連貫演練3個階段進行整個課程教學。理論授課主要講授戰(現)場急救技術應用的醫學基礎知識、救治規則、時效救治原則以及部分野戰衛生裝備知識,組織預選衛生士官觀看戰(現)場急救操作錄像片。操作訓練主要為分組訓練戰傷救護6項技術,具體做法為,在戰救模擬訓練室模擬實戰聲音、光線、影像等環境,將預選衛生士官兩人一組進行分組并發放止血帶、三角巾、卷式夾板、衛生包、衛生員背囊等相應訓練器材,同時按每區隊約30人配備1名骨干小教員巡回督察、組織指導。連貫演練主要在掌握單個技術動作的基礎上,在室外戰術衛勤分隊綜合訓練場進行,讓預選衛生士官帶著“敵情”,在“敵人”陣前尋找搜救“傷員”、救治“傷員”。
3.3 創新方法手段,貼近實戰要求,提供仿真教學環境
參考《部隊軍事訓練場地建設標準(試行)》,結合西北戈壁沙漠防區實際,我們建設了戰術衛勤分隊綜合訓練場,設置了矮墻、彈坑、土堆、鐵絲網、三角錐等障礙物,還模擬實戰條件研發安裝了一套多功能戰救訓練平臺,模擬戰時醫療后送工具運動環境,配備野戰音響系統和相關燈光照明系統。通過組織衛勤綜合演練,充分利用武器裝備、工事障礙、爆炸效果,營造戰(現)場氣氛,布置戰(現)場背景,體現現代化戰爭中彈片傷、沖擊傷、燒傷、核化生武器傷等常見傷型,嚴格要求傷員化妝準確,傷情設置合理,提高預選衛生士官戰(現)場救治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和“用得上、救得下”的衛勤保障能力。
3.4 研發裝備器材,著眼實戰需求,提高戰救保障水平
近幾年來,我單位立足現有實際搞科研,著眼未來實戰抓保障,結合單位實際研發了部分衛生裝備器材,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單兵戰術衛生攜行裝具。此裝具參照美軍戰術攜行裝具結構、充分考慮人體工效學和戰斗武器掛載、戰救器材攜帶進行設計,分為軍醫用戰斗保障部、軍醫用保障補充部、衛生員用戰斗保障部、衛生員用保障補充部4種款式,包含輸液模塊、急救模塊、抗休克模塊、止血模塊等十幾個模塊。戰時可根據不同任務需要選配不同的模塊,主要用于一線軍醫、衛生員執行戰(現)場急救任務。研發的裝備器材有力促進了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質量和保障能力的提高,受到各兄弟單位、軍事院校等專家的高度評價。
經過近幾年實踐探索,我單位在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化教學訓練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與強軍目標相比,這種實踐探索還只是走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何在新的更高起點上促進并引領大隊各學科實戰化教學訓練改革的深化發展,還需要認真思考研究以下問題。
4.1 更新思想觀念,樹牢實戰化教學思維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美軍就確立了“仗怎么打,就怎么練”的指導思想,先后興建了一百多處訓練基地,力圖創建貼近實戰的訓練環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充分研究借鑒外軍實戰化訓練的有益經驗,著眼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牢固樹立實戰化思維,有利于在更高的起點上提高未來戰爭衛勤保障能力和部隊戰斗力。要消除長期和平環境下滋生的“和平病”,糾正“打仗不用上前線、保障不用上戰場”的錯誤思想。
4.2 抓好頂層設計,創建實戰化教學環境
中央軍委《關于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的意見》強調指出,要進一步推動部隊訓練向實戰靠攏、院校教育向部隊靠攏。構建實戰化教學環境,不僅為院校開展實戰化教學提供保障,軍事人才培養提供條件支撐,而且也推動著軍隊院校實戰化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促進教學工作向實戰靠攏、向部隊靠攏、向一線靠攏,圍繞這個原則謀篇布局、強基固本,建設既能夠體現教學實力,又能夠彰顯戰救作用的實戰化教學環境。
4.3 重視心理訓練,提高實戰化適應能力
外軍認為,符合實戰要求的戰術訓練是進行心理訓練最好的方式,其本身就包含多種心理因素的參與。未來戰爭戰場環境復雜,戰爭造成的人員死傷和惡劣的生存環境造成的戰爭恐懼感和高度緊張心理等因素,均可對預選衛生士官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根據心理學恐懼心理脫敏療法原理,平時模擬實戰條件下進行戰(現)場救護演練,可以最大限度減輕受訓人員的戰爭不適應。在戰(現)場急救技術實戰教學訓練中,應用當前先進的醫學模擬訓練技術、仿真技術和信息技術,通過聲、光、電、煙霧等營造逼真的戰(現)場環境實景,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訓練中訓練內容與實戰環境分離的問題,使技能模擬訓練更貼近實戰,從而提高預選衛生士官心理適應能力,減少戰場應激反應。
4.4 著眼實戰需求,加強實戰化教學訓練質量評估
實戰化教學訓練要真正貫徹“聚焦戰斗力、為部隊戰斗力提升培養合格軍事人才”這一宗旨,必須立足于質量這一核心。通過單項技術考評與戰(現)場急救綜合連貫考評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全要素、全系統組織實戰化背景條件下的訓練考核,考評預選衛生士官運用所學軍事技術動作、技能和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進行傷情判斷,確定急救措施方法并進行靈活處置等情況。通過考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扎實提高實戰化教學訓練水平,提高預選衛生士官多樣化軍事任務衛勤保障能力。
[1]張宇輝,張媛,蔣鶴生.衛生士官學員部隊實習的組織與實施[J].解放軍衛勤雜志,2008,10(4):231-233.
[2]尹芳秋.戰(現)場急救技術與防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3]張景攀.對軍隊院校實戰化教學的理性思考[J].基層政治工作研究,2014(11):62-63.
[4]陳文亮.中國特色衛勤轉型研究[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1.
[5]燕穎軍,支國成,劉章華,等.著眼預選衛生士官教育特點規律 積極探索院校培養模式之——抓好管理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2(32):18-19.
[6]陳文亮.現代衛勤前沿理論[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
[7]劉希廉,馮艷榮,李彥.美陸軍自救互救及戰斗救生員培訓情況[J].人民軍醫,2010(1):13-14.
[8]王正國.戰傷研究進展[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4,29(6):465-467.
[9]李麗娟,刁天喜.美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戰傷救治新理念[J].軍事醫學,2013,37(6):477-478.
G420
B
1671-1246(2017)16-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