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健
(長春師范大學,長春 130032)
假設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陳 健
(長春師范大學,長春 130032)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用“歷史假設”分析歷史人物或歷史要素的作用,可以探究歷史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采用“扮演歷史角色”、“正反相互換位”、“變換歷史發(fā)展路徑”、“改變歷史條件”等途徑,提出假設等多種歷史假設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理性地思考歷史,形成科學的思辨精神。
假設教學法;中學;歷史課堂
歷史的發(fā)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性時刻,就出現(xiàn)了多種可能性,不同的選擇,可能帶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有時不得不用“假設”的思維方式,分析特定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把“歷史假設”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引入中學歷史課堂,可以作為歷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
首先,來看一下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變革過程。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通過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文件,并且得到了教育部批示。該文件提出了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變中學教育觀念、大力推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方法,把培養(yǎng)廣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技能作為教育教學目標。據(jù)此,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了初中《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標準》,2003年又頒布了《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作為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法定性指導文件。至此,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均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提出要革新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理念、改革中學歷史教學方式、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從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并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
其次,來看一下假設教學方法是如何適應現(xiàn)代中學歷史教育環(huán)境的?!皻v史假設”教學法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并提出不同選擇的“假設”,然后追蹤和歷史假設相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探究式分析、論證,從而激發(fā)學生歷史思辨精神,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態(tài)、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這種假設可以是在一個已經完成了的重大歷史事件中,能否形成相反的可能性,例如在八年級中國歷史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假設沒有鴉片戰(zhàn)爭,中國是否能走向近代化、工業(yè)化,最終走向現(xiàn)代化。在重大歷史轉折性事件,如辛亥革命一課,假設辛亥革命的果實不被袁世凱竊取,那么孫中山任總統(tǒng)后,能否勵精圖治,遵守約法,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推行憲政,建設一個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強國。歷史教學中的假設還可以在剔除一個或幾個歷史發(fā)展中的關鍵要素的前提下,試分析歷史發(fā)展的其他可能性。例如假設沒有張學良,是否還會有“西安事變”?如果沒有孫中山的堅持,第一次國共合作會成功實現(xiàn)嗎?通過這樣的一些假設,不僅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歷史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對過去的、遙遠的歷史也會有新的體驗和認識。
這樣的歷史教育方法可以啟發(fā)學生更加理解重大歷史事件中的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因素所發(fā)揮的歷史作用,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現(xiàn)實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的公民道德精神和責任意識,對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歷史教育的必然要求與結果。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把講歷史從“因為這樣——所以那樣”轉變?yōu)樵诮虒W中借助假設,探討歷史發(fā)展“如果怎樣——就會怎樣”的過程,可以采取以下假設教學的方法:
第一, 扮演歷史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扮演歷史人物,對當時的歷史局面,形成自己的歷史判斷,做出歷史性的決策,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感知歷史。例如講秦的統(tǒng)一,設問:你是嬴政,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戰(zhàn)亂局面,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建立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以后,面對著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國內政局尚待穩(wěn)定的局面,你會采取哪些政治經濟措施,鞏固國家統(tǒng)一,你這些措施的利弊是什么?學生通過扮演秦始皇的角色,和大臣在朝堂上商議國事,情境化地感受當時的國家剛剛完成統(tǒng)一,土地荒蕪、百姓生活艱困,又有外族軍事威脅的歷史氛圍,進而感知歷史。
第二,正反相互換位。用“換位思考”嘗試變換重大歷史事件中正反面的全部或部分特征,然后分析對比,得出結論。例如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一課,分析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經濟,那么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工商業(yè)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之間的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通過分析辯論,無論什么國家和地區(qū),只要是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經濟,就必須有原材料市場、產品銷售市場和足夠的自由勞動力,南北雙方不同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戰(zhàn)爭無法避免。讓學生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換位思考”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發(fā)展改變的可能性,并得到結論,加深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認識。
第三,變換歷史發(fā)展路徑。不能僅僅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普遍性“規(guī)律”,還要讓學生理解歷史發(fā)展的特殊因素。在一些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變換路徑”的歷史假設。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一課,假設如果林鳳翔、李開芳率領的太平北伐軍,一路向北,一鼓作氣打到北京,近代中國的歷史會發(fā)生怎樣的翻轉?通過這種假設,使學生們認識到太平天國農民戰(zhàn)爭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缺乏先進的革命綱領為指針,初期在戰(zhàn)場上取得的一些勝利,改變不了最終失敗的結局。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自主思考出來的,這比利用課本上干癟的文字,生搬硬套灌輸給學生好得多。
第四,改變歷史條件。毛澤東曾提出歷史假設:“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毛澤東強調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中國歷史八年級北伐戰(zhàn)爭一課,提出假設:如果當時的中央沒有堅持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并且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那么中國革命是否會取得偉大勝利?分析結果為即使有在內因方面,陳獨秀為首的黨中央所執(zhí)行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但是外部客觀條件方面,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在一起,力量遠遠強于革命力量,因此,中國革命依舊是艱苦曲折。假設性的“改變歷史條件”運用到課堂教學設計中,適應學生思維活躍特性,便于學生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道路和進程。
第五,針對歷史發(fā)展偶然性提出假設。歷史進程有時候受偶然性的事件所左右,例如吳三桂引清兵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假設如果吳三桂的愛妾沒有被奪,吳三桂是否會降清?八旗軍會不會入關?分析當時的歷史情境,明末時期政治勢力錯綜復雜,農民起義軍、明朝殘余勢力和滿清貴族三大政治軍事集團相互斗爭。農民起義軍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與當時中國的地主階級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漢族地主士大夫階層和東北的滿清貴族一定會勾結起來鎮(zhèn)壓起義。通過歷史假設,學生自己能分析當時明朝滅亡的原因。
采用“歷史假設”的教學方法是希望能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參與歷史、選擇歷史、反思歷史,讓學生思考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點中,多想幾個歷史發(fā)展的可能性,是為了理性地面對現(xiàn)實,更科學地設計未來。
[1] 朱漢國,王斯德.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葛劍雄,周筱譽.歷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趙世瑜,韋志榕.七年級歷史與社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朱宗震.不要在“假設”上浪費時間[J].近代史研究,2006,(5):61-64.
[5] 龐卓恒.歷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 徐康康.歷史假設:歷史創(chuàng)新教育的切入點[J].安徽教育,2003,(1):20-21.
Ontheapplicationofhypothesisteachingmethodinmiddleschoolhistoryteaching
CHEN Jian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
History can not be assumed, but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history, it is possible to explore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role of historical figures or historical elements with “historical hypothesis”. In the practice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we use the methods of “playing historical ro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position”, “changi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ath” and “changing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form the scientific speculative spirit.
Hypothesis teaching method;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
G633.51
A
1674-8646(2017)18-0104-02
2017-07-01
吉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科研課題“中學歷史教師在職培訓的實施與對策”研究論文(1251359B)
陳健(1970-),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